6月30日,北京日報以《網上“3C標志”披上馬甲偷偷賣》為題,反映了網絡平臺上3C貼紙、3C印章的銷售亂象。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諸如中國能效標識、中國環境標志、綠色食品標志等各類需嚴格檢測或審核才能獲取的認證標志,都在以極低價格公然售賣,由此暴露出的網絡平臺監管缺位令消費者擔憂。
網絡平臺上出售各類假標志。
調查 各類假標志貼紙公然售賣
6月30日,在曝光了多個網絡平臺售賣3C貼紙、3C印章后,有消費者向北京日報反映,不光有3C標志,還有大量其他認證標志貼紙也在網上售賣。記者搜索發現,中國環境標志、綠色食品標志、中國能效標識等貼紙在多個網絡平臺上均有銷售。這些商家大多為包裝廠、貼紙廠、印刷店或百貨店,認證標志價格十分便宜,一個中國環境標志只需0.1元,一版90貼的綠色食品標志貼紙只需幾元。部分商家的貼紙銷量達1萬多單。
作為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3C標志不能通過網購獲取。那么其他認證標志可以掛在網上出售嗎?“當然不能。”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張自豪解釋說,“中國環境標志是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提出并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證明性商標,需由中環聯合認證中心認證,該標志具有明確的產品技術要求,對產品的各項指標及檢測方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未獲得認證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使用、仿用。綠色食品標志使用申請的審查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負責。中國能效標識也需要企業提供一系列材料進行備案,其產品應在備案實驗室完成能效檢測并出具報告。”
“這一類需要經過相關部門、專業機構嚴格檢測或審核才能獲得的認證標志不是商品,不能通過網購渠道獲得。”張自豪說,自行制作與國家認證標志相同或近似的標志,屬于偽造、變造認證標志的違法行為;若認證標志已注冊為商標,如中國環境標志,擅自生產銷售還涉嫌假冒注冊商標及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注冊商標標識,“這些認證標志的買賣雙方均涉嫌違法。”
消費者說:“如今這些貼紙堂而皇之出現在網購平臺,這不是為造假大開方便之門嗎?”更令消費者擔憂的是:網絡平臺的監管為何會缺位?
一問? 憑啥換個“馬甲”就能“復活”
記者注意到,不少商家會對貼紙鏈接的關鍵詞稍作處理。例如很少有商家直接打出“綠色食品標志貼紙”的字眼,而是稍作改動,變成“綠色食品貼紙”“食品不干膠貼紙定制”“茶葉食品標簽”等。“中國環境標志”則常常被改成“綠色環境標簽”“家具環保貼”等。
假空調能效標識也換了個“馬甲”卷土重來。2024年,多家媒體曝光二手空調翻新造假,當時有媒體指出在網購平臺搜索“空調標”便會出現各類假標識,引發網友關注。如今在淘寶搜索“空調標”,已無法看到任何商品信息。可是,只要稍稍改一下關鍵詞,搜索“空調能效標”“能效等級標”等,大量假能效標識就赫然在目。一電商向記者出示了效果圖,除了沒有二維碼,其他造型、內容均十分逼真,連額定制冷量等產品指標、國家標準等都標注得一清二楚,不仔細看很難分辨。另一貼紙電商表示,用戶只要提供真實的正品空調能效標識,就能定制包含二維碼的假標識,二維碼還能掃描。商家稱自己這么做“有風險”,顯然明知此事不可為。
網絡平臺上,像這樣換“馬甲”的商家還有不少。今年6月20日,北京日報以《配音兼職“招轉培”坑不少》為題,反映培訓機構在網絡平臺發布配音員招聘信息,實際卻誘導消費者高價報名培訓課程。暗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小紅書平臺一個名為“和風咨詢呀”的賬號發布了配音兼職信息。隨后,該賬號被平臺封禁,平臺表示該賬號確實存在違規行為,已進行處理。
然而記者注意到,另一個名為“秋秋詩”的賬號也在發布配音兼職內容。從網絡平臺上看,這兩個賬號的身份認證、主體、聯系方式等信息均不相同,似乎來自兩家不同的培訓機構。但兩家機構與記者聯系時使用的話術幾乎一模一樣,不僅培訓的公開直播課是相同的,連課程講師都是同一人。顯然,這兩個賬號同屬一家培訓機構。一個賬號被平臺封禁后,培訓機構仍可以“安然無恙”地用另一個賬號繼續發布違規內容。截至記者發稿,名為“秋秋詩”的賬號才再次因消費者投訴被封。
消費者無奈地說:“屏蔽一個關鍵詞就換一個,封一個賬號就用另一個,違規內容能‘復活’,什么時候是個頭?”
二問? 事后追責怎么總是慢半拍
發現有商家違規出售認證標志貼紙后,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向平臺進行了投訴。很快,被投訴的鏈接就下架了。但再次搜索相關關鍵詞,仍有大量假貼紙鏈接。
“這不稀奇。”消費者李女士說,她也向平臺投訴過,可平臺只會針對具體賬號、具體商品進行處理,并不進行全面排查。“投訴的作用微乎其微,仍有大量相同的違規內容充斥在網絡平臺。”
直播賣卡的監管困局與之相似。2024年北京日報以《直播賣電話卡“坑”下藏玄機》為題反映了抖音直播間以“零元購”“低價大流量”等為噱頭售賣電話卡,實際卻貨不對板,要求高價充值,甚至暗藏隱性消費等問題。報道刊發后平臺迅速治理,報道涉及的相關直播間均被封禁。然而近日記者發現,有的賬號“死灰復燃”,其直播歷史動態顯示,自3月26日至5月13日直播32次,直播時長從3小時至12小時不等,主題仍是售賣電話卡。不僅如此,記者以“電話卡”為關鍵詞搜索,仍有大量直播間正在以相同的套路出售電話卡,連套餐內容、宣傳話術都與此前調查的無甚差別,仍不斷有消費者上當受騙。
消費者說:“我投訴哪個,平臺就查哪個。相似的違規內容那么多,不能只靠消費者一個個投訴。通過投訴來監管只是事后追責,永遠都慢半拍,有沒有更好的監管方式?”
三問? 隱匿性違規內容為何難投訴
還有消費者說:“投訴能成功已經實屬不易,還有更多隱匿性違規內容,投訴了也沒有用。”
就在北京日報報道網絡平臺“招轉培”陷阱后,消費者王女士在小紅書平臺上對喜播教育直播間“低價引流”“招轉培”問題進行了投訴。然而,對于王女士的投訴,平臺僅回復稱“根據現有信息,無法判定直播間存在違規內容”。王女士說,這一結果她在投訴前就已料到。“因為在平臺上直播時,主播沒有說任何明顯的違禁詞,也從來沒有明確說過‘招轉培’等字眼,只是不斷說一些畫餅式的描述,向消費者灌輸配音行業美好前景、學員可以輕松月入過萬等信息,所以投訴時我也拿不出直接證據。”
消費者說,在網絡平臺上,這種“狡猾”的套路比比皆是。對于“招轉培”,網絡平臺上只有“招”的環節,“轉培”則發生在平臺之外。一家名為“剛剛配音”的機構在小紅書平臺通過個人賬號發布虛假招聘廣告。消費者向平臺投訴時,明確提供了與培訓機構工作人員的微信聊天截圖,但只收到平臺“會重點關注,一經核實會進行相應處理”的回復和“脫離平臺交易有一定風險,不建議私下交易”的提醒。截至6月30日,該賬號仍十分活躍。消費者說:“只看平臺上的招聘信息是看不出問題的。這類培訓機構本身就是虛假招聘,當然不會在平臺上體現實際培訓內容,往往是添加消費者微信后,才逐步引導付費。問題雖出在平臺之外,卻起于平臺的虛假信息,這類問題平臺也應監管。”
專家觀點
促進網絡繁榮與加強治理不沖突
各類認證標志在網上公開售賣且層出不窮,其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又該如何監管?記者向市場監管及法律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
“在我國有資質的認證機構超過1200家,各機構的認證范疇不盡相同。”一位市場監管領域專家分析說,對于產品認證而言,除了3C強制性產品認證外,其他產品認證屬于自愿性產品認證。自愿性產品認證又細分為國家統一和企業自定兩種。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網上銷售自愿性產品認證標志的行為,目前監管部門的確面臨缺少罰則的尷尬。《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管理辦法》雖然明確規定“偽造、冒用、非法買賣認證標志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但所依照的處罰辦法更多是用來約束生產銷售企業的。對于網上違規銷售認證標志的行為,市場監管部門雖然可以依據《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管理辦法》第五條關于禁止偽造、冒用、轉讓和非法買賣認證證書和認證標志的禁止性規定來約束,但因為缺少罰則,違法成本低,一些違規網店很快改換“馬甲”卷土重來。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陳陽認為,網絡平臺對在其上發布的圖文、視頻、直播等各類內容均負有全面審核、監管的責任。目前,網絡平臺確實存在監管困局。面對海量、復雜且不斷變化的網絡內容,當前的技術手段難以做到全面、精準、高效的監管。違規內容隱匿化、“擦邊”化也增加了平臺監管難度。認證標志、直播賣卡、虛假招聘等都屬于這一情況。這些內容不再以明顯的違法違規形式出現,而是通過巧妙的措辭、隱晦的暗示、復雜的技術手段等方式規避監管。再加上監管責任界定不夠清晰明確,平臺內部及平臺與外部監管機構之間的部分監管職責存在模糊地帶,最終導致出現監管空白地帶。
然而,這一問題并非無法破解,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應值得重視。陳陽認為,部分平臺過于注重商業利益,自身缺乏足夠的監管動力,擔心太過嚴格的監管、懲處會影響商家、廣告主的積極性和活躍度,進而影響平臺利益。“其實,這種觀點恰恰忽略了長遠利益。”陳陽說,“如果為了眼前利益,故意給違規內容放水,久而久之,會影響用戶的購買決策和使用體驗。平臺興盛源于信用高,信用才是流量的根源。平臺經濟拼的是治理能力,只有消費者在平臺上買得安心、買得放心,平臺才能走得長遠、做大做強。”
陳陽建議,平臺應進一步升級監管技術,不斷優化監測算法,提高對復雜、隱蔽信息的識別能力;完善平臺規則,優化投訴處理流程,定期對用戶投訴進行分析總結,針對投訴集中的問題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此外,平臺應鼓勵用戶依法舉報,建立有效的用戶舉報獎勵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力量。平臺還應加強與政府監管部門的合作,借助監管部門的專業經驗和執法權力,共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平臺監管的“度”在哪兒?陳陽認為,法律即是“度”。在依法保障用戶言論自由和商業活動自由的前提下,平臺可以依法制定明確的審核標準和合理的申訴機制,對于可能存在誤判的情況,商家也可以依規申訴,從而避免監管過度。“依法加強監管和促進網絡繁榮并非對立,對違法違規內容零容忍,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正規商家、優質內容才能獲得更好發展,最終實現消費者、商家、平臺三方受益。”陳陽說。
北京日報記者 鹿藝佳 景一鳴 實習記者 成進羽 文并攝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