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養老院的老人肖莎莎內心潛藏著遺憾,養老院的老伙計們,正絞盡腦汁幫她“圓夢”。實際上,聚光燈下演繹著七旬人生的,竟是一群平均年齡僅27歲的年輕人。
6月27日晚,時代天街D館時代藝術中心,一場名為《夕陽特工隊》的話劇正在上演,臺下座無虛席,掌聲與歡笑交織。誰能想到,這支潛心演繹話劇的年輕團隊,曾面臨“只有一名觀眾”的窘境。
劇團成員們在臺上演出
集結
20位年輕人畢業后各有生計
但心中舞臺的火苗從未熄滅
主理人陳陽在臺上演出
演出前的化妝間,活力與專注并存。30歲的劇團創始人陳陽,一邊對鏡勾勒眉形,一邊回溯著團隊的故事。這位內蒙古姑娘因就讀重慶大學電影學院來到山城,畢業后便扎根于此。2022年,她創立了民間話劇團“阿麗婭”,匯聚20位來自五湖四海、畢業于戲劇專業卻散落各行各業的年輕人——他們中有外賣員、才藝主播、表演教師,也有金融從業者。這群年輕人男女比例各半,最年長者生于1994年,最小的則是2002年出生的在校生。
初創成員“粒粒”演出前化妝中
“我們畢業后各有生計,但心中舞臺的火苗從未熄滅。”初創成員粒粒笑著說,大家抱著“再不瘋狂就老了”的想法,圍繞話劇開啟創業。說這話時,粒粒正對著鏡子反復加深皺紋的陰影,“得再深一點,奶奶的皺紋哪有這么淺,而且舞臺燈光會吃妝。”
一旁的“00后”演員小鴻對著鏡子整理戲服,眼神發亮:“重新回到舞臺,心里特別爽快。”
突破
40℃高溫下演員在櫥窗表演
如今已積累起千人粉絲社群
話劇在重慶尚屬小眾藝術,推廣之路也并非坦途。劇團街頭采訪時,常遇路人搖頭:“門檻太高”“沒啥意思”……
陳陽清晰記得劇團剛辦起來時的一場演出,因為實在是沒有什么粉絲,加上宣傳費用不足,那一場演出只有一位真正的觀眾,“她可能至今也不知道,其他‘觀眾’都是我們請來的朋友。”
演員在櫥窗表演
為了破局,2024年酷暑,劇團在九龍意庫推出“櫥窗劇場”。演員們在櫥窗內表演,觀眾隔窗觀看。氣溫連日超40℃,櫥窗內沒有空調,演員們汗如雨下,演出卻未曾停歇。陳陽在窗外徘徊,分發著印有“生活欠你的,戲劇還給你”的傳單。
演員在櫥窗表演
漸漸地,送餐的外賣小哥停下了腳步,附近的孃孃成了忠實粉絲:“音樂一響就下樓!”水果店阿姨也會探頭招呼:“妹妹,今天咋沒跳舞?”櫥窗前匯聚起從孩童到老人的臉龐,甚至有跨了幾個區前來觀看的年輕人……每一滴汗水都仿佛有了回響。
“被觀眾認可的感覺,真會在被窩里笑醒。”陳陽說到這里笑了。如今,劇團已擁有千人粉絲社群,每次演出都能獲得熱烈響應。
夜校
20個名額秒光的戲劇魔力
學員說第一次接觸就愛上
后來,共青團重慶市九龍坡區委員會發現了“櫥窗”里悶頭搞創作的這群年輕人,邀請他們加入“九龍意庫青年夜校”。陳陽帶領團隊開發了即興表演、戲劇啟蒙等課程,讓更多人得以體驗表演、認識話劇的魅力。
夜校授課現場
“同學們,開始角色接力!”陳陽話音未落,臺下西裝革履的銀行職員突然蹲地抱膝:“王總……報表我真核對三遍了!”教室里爆發的笑聲震得窗戶嗡嗡響,后排舉手機錄像的姑娘鏡頭直抖:“這段必須發群里!”
夜校每周開課發放的20個名額總被秒光,學員從18歲學生到45歲上班族,在接力游戲中體驗著霸道老板、職場新人的百態人生。
“學員說‘第一次接觸戲劇就愛上’,我們成就感瞬間爆棚。”劇團成員感嘆,這不僅是課堂,更是播種機——讓戲劇的種子在山城悄然生根。
追夢
原創劇本里的山城溫度
6月27日晚上9點,《夕陽特工隊》落幕,全場掌聲經久不息。粒粒準備下臺時,一位年輕女生拉著她問:“下周還演嗎?我帶爸媽來!”
陳陽感慨不已,三年間,劇團經歷過幕布都沒有的簡陋劇場,成員們在崩潰大哭后依然斗志昂揚,甚至有成員曾對陳陽表態:“陽姐別停,我們不要工資也行!”陳陽雖堅持“熱愛不能靠自我犧牲”,但這份滾燙的赤誠,給了她無畏前行的最大底氣。
如今,劇團手握二十余部原創劇本,其中養老院系列喜劇最受歡迎,觀眾多為親子家庭、上班族和大學生。“希望更多人認識我們。”陳陽望著化妝間里忙碌的同伴,“我們會擁抱新浪潮,在戲劇中加入更多嘗試,帶給大家更好的作品。”
重慶晚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實習生 趙欣怡 攝影報道(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蔣麗霞
校審:李瑯
總值班:周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