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以色列曾密謀在美國本土策劃爆炸事件并嫁禍伊朗,意圖煽動美國對伊開戰,這一陰謀被伊朗通過"一個友好國家"的情報渠道偵破并提前告知美方,最終未能得逞。
以伊關系持續緊張。以色列對伊朗發動大規模空襲后,雙方展開多輪互相打擊,美國21日空襲伊朗三處核設施,伊朗23日導彈襲擊美駐卡塔爾烏代德空軍基地,直到24日雙方宣布停火,這場持續12天的沖突才暫告段落。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沖突結束后,伊朗在首都德黑蘭為60余名遇難者舉行隆重國葬,包括武裝部隊前總參謀長巴蓋里、革命衛隊前總司令薩拉米等高級將領。總統佩澤希齊揚、議會議長卡利巴夫等出席葬禮,現場莊嚴肅穆。伊朗官員在儀式上直言,此次襲擊是對美以"侵略行徑"的控訴,更展現了伊朗人民團結御敵的決心——這種團結,被官方視為抵御外部威脅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政府在聚焦國內重建的同時,已啟動特別法律工作組,專門審查美以在沖突中的"軍事侵略、侵犯領土主權、暗殺伊高層及平民"等罪行。伊朗防長在青島上合組織防長會上明確表示:"感謝中方對伊朗正當立場的理解和支持,希望繼續主持公道,為維護停火、緩和局勢發揮更大作用。"
當前以色列對伊朗的敵意,根源在于伊朗核計劃的持續推進。以方一直希望美國直接出手"清除"伊朗核能力,但美國的態度始終猶豫。阿富汗、伊拉克戰爭的創傷尚未愈合,國內反戰情緒高漲,財政壓力巨大,即便強硬如特朗普,任內也未啟動對伊戰爭。更關鍵的是,2024年正值美國大選年,新一輪對伊沖突可能引發政局劇烈震蕩,無論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需謹慎權衡。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伊朗選擇此時公開以色列的陰謀,有雙重考量。一方面是自保——若爆炸真發生并被定性為"伊朗恐襲",美國極可能以此為借口軍事介入,伊朗提前曝光既能避免災難,也能將"戰爭推手"以色列推到輿論聚光燈下;另一方面是展示實力,通過"友好國家"獲取情報的表述,雖未明確具體國家,但外界普遍聯想到俄羅斯、敘利亞或黎巴嫩真主黨等伊朗傳統盟友,這相當于向國際社會宣告:伊朗并非"孤立無援",其情報網絡有能力滲透至以色列或美國深層安全系統。
但陰謀是否真實存在?美國官方至今未表態,主流西方媒體集體沉默,國內政界也無公開調查呼吁。這種反常的"靜默"本身值得玩味。若陰謀是無稽之談,白宮為何不直接駁斥"妖言惑眾"?若確有其事,又為何避而不談?美國情報系統近年屢被曝光漏洞,從"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到"敘利亞化武"的話術操作,早已讓國際社會對其公正性存疑。若爆炸真發生并被歸咎伊朗,有多少人會相信白宮完全不知情?
這場未遂的"爆炸陰謀",本質是中東地緣博弈的縮影。以色列視伊朗核計劃為"頭號威脅",急于推動美國軍事干預;美國在大選年既要維持對以"盟友"形象,又不想深陷戰爭泥潭;伊朗則在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既用強硬姿態震懾對手,也通過外交渠道爭取支持。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
更值得關注的是信息戰的升級。在這場博弈中,"敘事權"的重要性遠超以往。伊朗通過提前曝光陰謀掌握主動,美國用沉默模糊真相,以色列則可能繼續用"莫須有"的指控施壓。當虛假信息成為武器,當情報操作成為常態,全球秩序的信任基礎正被悄然侵蝕。
回到事件本身,無論陰謀是否最終被證實,其揭示的地緣政治現實不容忽視:在中東這個"火藥桶",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掀起驚濤駭浪。美國是否愿意為以色列的區域利益再次冒險?伊朗如何在夾縫中維護自身安全?國際社會又該如何應對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這些問題,或許比陰謀本身更值得思考。
這場未遂的"爆炸陰謀",實則是一場關于生存、權力與信任的復雜博弈。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唯有保持清醒認知、堅守國際道義,才能避免更多"莫須有"的悲劇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