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渡口,總是人來人往。我們站在青春的岸邊,看著遠方的彼岸,那里有無數模糊而誘人的輪廓。我們以為上了大學,便坐上了一艘直抵夢想的巨輪,卻常常在航行中發覺,這艘船或許只是個漂浮的碼頭,而真正的渡河,需要我們各自尋找舟楫。
大學,無疑是一場盛大的“看見”。它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認知的許多扇門。我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人類文明的結晶,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前沿的科學探索;我們第一次如此密集地與來自不同地域、擁有不同觀念的人相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這“看見”,讓我們驚嘆于世界的廣闊與復雜,也讓我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天外有天”。原來,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見解,不過是井底之蛙的呱噪;原來,那些遙不可及的星辰,真的有人正努力去觸碰。這種認知的顛覆,既是驚喜,也常常伴隨著一種失重的迷茫:看到了那么多,卻不知何去何從。
然而,大學這扇“看見”之窗,似乎并未附贈“如何抵達”的地圖。它慷慨地提供了知識的素材,卻吝嗇于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知識,如同散落在沙灘上的貝殼,美麗而零散;能力,才是能將這些貝殼打磨、鑲嵌,最終制成精美飾品的技藝。而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技藝”,往往需要時間的沉淀和反復的試錯。我們可能在實驗室里為一組數據絞盡腦汁,可能在社團活動中為一次協調而碰壁,可能在深夜的圖書館里為一個觀點反復推敲。這些看似笨拙、甚至痛苦的摸索,正是將冰冷的知識熔鑄成自身血肉的過程。機遇如同天上的流星,可遇而不可求;個人的資質,則是我們內在的羅盤與風帆。沒有持續的打磨,再好的材質也難成大器;沒有對方向的感知,再強的風帆也可能偏離航向。
站在大學的渡口,我們常常看到一些令人扼腕的景象。有人捧著燙金的文憑,內心卻空空如也,那文憑更像一張門票的存根,證明來過,卻并未真正融入這場知識的盛宴,他們有“文憑”卻無“文化”的浸潤。有人滿腹經綸,能引經據典,卻在實際問題時束手無策,他們的思想如同空中樓閣,缺乏落地的“思路”。更有人懷揣著熾熱的理想,卻在現實的寒風面前畏縮不前,理想的火花尚未燃起便已熄滅,只因缺少那份付諸實踐的“膽量”。大學提供了舞臺,卻無法替我們扮演每一個角色;它播下了種子,卻無法代替我們經歷風雨。
所以,我們越來越明白,大學給予的,更多是“見識”而非“階層躍遷”的保證。它像一個開闊的觀景臺,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遠的地平線,但如何從觀景臺走向地平線上的那座山,如何在那片更廣闊的土地上扎根、生長,這并非大學課程表上可以安排的內容。階層壁壘的存在,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堅固,它由資源、人脈、視野、甚至運氣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大學或許能給予我們一些撬動壁壘的工具和思路,但真正的跨越,往往需要我們走出校園,在社會這個更大的熔爐里,用汗水、智慧甚至淚水去一點點熔煉。
那么,既然大學不是終點,不是“通天路”本身,它僅僅是“渡口”,我們又該如何自處?答案或許就藏在那句“通天路就在腳下,怎么選才是關鍵”里。關鍵在于選擇。選擇在看見更廣闊世界后,是沉溺于比較的煩惱,還是專注于自我成長的篤定;選擇在知識的海洋里,是淺嘗輒止,還是深入探索,將之化為己用;選擇在迷茫與誘惑面前,是隨波逐流,還是堅守內心的羅盤。
知道的太多,會為選擇而煩惱;什么都不知道,會為未知而煩惱。煩惱的根源,不在于知與不知,而在于我們與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大學時光,正是我們開始學習如何處理這種關系的寶貴時期。它讓我們有機會在相對單純的環境里,嘗試不同的“舟楫”,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是沉穩的木舟,還是輕快的皮劃艇,抑或是需要自己動手打造的獨木舟。
時光的渡口終將過去,我們總要揚帆起航。大學給予我們的,不應僅僅是模糊的遠方,更應是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勇敢前行的底氣。真正的“通天路”,不在他處,就在我們每一次深思熟慮后的選擇里,在我們每一次跌倒后重新站起的堅持里,在我們用所學知識、所歷磨礪、所遇機遇,親手打造的、那艘屬于自己的“舟楫”里。前路漫漫,但只要舟楫在手,自渡的勇氣在心,又何懼煙波浩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