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粵菜飄香,到2005年愛知世博會廣東設計團隊以“生命之樹”驚艷世界;從2010年上海世博會普寧英歌戰舞響徹黃浦江畔,到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麒麟舞、“莞草編織”贏得滿場喝彩,再到2025年大阪世博會英歌舞又起……
五十五載世博舞臺上,這些廣東元素不斷寫下與世界交流互鑒的生動注腳。
6月30日,剛從大阪世博會表演歸來的普寧英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回憶起15年前在上海世博會的表演時,向南都、N視頻記者感慨道:“在大阪演出前后,游客們爭著與我們合影,那種被認可、被喜愛的感覺,和在上海時一模一樣!”
普寧南山英歌隊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廣東活動周”演出。受訪者供圖
從大阪回到大阪
當1970年日本大阪萬國博覽會的霓虹初亮,彼時的香港館以一艘形似傳統中國帆船的東方建筑美學驚艷世界,成為當年世博會最具辨識度的地標之一。
除主題展覽之外,特意被記錄下來的,是場館的餐廳所供應的正宗粵菜,包括燉牛肉、醬油童子雞、芙蓉蟹和魚翅羹等。
1970年,香港美心集團創辦人之一及榮譽主席、祖籍廣東臺山的伍沾德于大阪萬國博覽會香港館開設粵菜餐廳,向來自全球的游客推介正宗的粵式巧手與風味。
伍沾德在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上留影。
據美心集團旗下品牌“翠園”官網介紹,此次世博會供應菜式備受贊賞,更贏得“博覽會十大最佳餐廳”美譽,推動著粵菜登上了國際舞臺。也正是這次成功,讓伍沾德燃起了經營中菜餐廳的念頭,在回港后開設了美心首家粵菜酒樓。
伍沾德的女兒伍淑清后來也回憶道,“在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上,展出中國風味的香港菜和廣東菜,受到了參觀者的追捧”。她在這座餐廳里從服務員做起,一干就是半年。每天晚上,她都選世博會內的一個國家展臺去參觀學習,親眼見證了此次博覽會給日本經濟社會注入的動力。
55年后,也是在大阪,越來越多的廣東元素登上世博舞臺并大放異彩。
普寧南山英歌隊在2025年大阪世博會上表演。受訪者供圖
6月27日,22名著武士服,裝扮成梁山泊英雄形象造型的英歌隊員踏著鏗鏘鼓點,以“下山打探”“救盧出府”“急水渡泊”等經典段落,將《水滸傳》“大鬧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片段,搬上了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廣東活動周的舞臺。
由揭陽普寧南山英歌傾情演繹的這場表演,不僅生動再現了“中華戰舞”的陽剛之美,更串聯起廣東非遺項目跨越十五載的世博傳承故事。
今年69歲的普寧英歌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普寧南山英歌隊教練陳來發告訴南都記者,這是普寧英歌隊第二次參與世博會的表演,第一次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東周”文藝展演。
普寧南山英歌隊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表演。
15年前,陳來發帶領30名普寧英歌隊員頂著高溫連演七場。活動期間,隊員們每天還會在世博園博成路的巡游演出,巡游路程達十公里。
陳來發回憶起那時的場景仍記憶猶新:“汗水和戲服粘在一起,有隊員熱到中暑,但謝幕時臺下的歡呼聲和尖叫聲,讓我們知道英歌舞震住了世界。”
15年后,當22人的隊伍站上大阪世博會的舞臺,陳來發感慨道:“這次我們只在固定場地表演,但演出前后游客爭著合影,那種被認可的感覺,和在上海一模一樣!”
此次大阪之行的22名隊員中,僅有兩三名隊員參與過上海世博會的表演。“英歌舞強度太大,人員老化是現實問題。”陳來發向南都記者坦言,雖然隊員大多都是年輕面孔,但英歌舞豪放粗獷、剛勁雄渾的經典陣型未改分毫,英歌槌相擊的脆響依然震得觀眾席發顫。
當大阪世博會的觀眾舉起手機記錄“中華戰舞”時,普寧南山英歌培訓基地里,新一代舞者演出視頻研習招式。
陳來發表示,“普寧英歌舞在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遺以后,就不只屬于南山村了,也不只屬于普寧,而是國家的文化遺產。我們希望站在世界的舞臺上,讓更多的人了解英歌,加入保護、傳承行列。”
廣東非遺驚艷阿斯塔納
來自廣東的非遺項目在世博會上還有諸多精彩呈現。
2017年,以“未來的能源”為主題的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世博會舉行。這是首次由中亞國家舉辦的世博會。
為了讓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一睹廣東文化,東莞市塘廈鎮積極組織編排了三個節目,在本屆世博會中國館“廣東活動周”上亮相。
東莞塘廈鎮麒麟武術團亮相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受訪者供圖
“在外國觀眾眼里,我們體現的就是中國的形象,不僅僅是廣東或者東莞。”東莞市塘廈鎮石潭埔社區麒麟武術團成員黃子康告訴南都記者。
阿斯納塔世博會“廣東活動周”的現場,傳統舞蹈《麒麟舞吉祥》、舞蹈《繡》、民族器樂聯奏《春滿嶺南》、舞蹈《家園》等文藝演出充分展示了嶺南文化的魅力。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居“四靈”之首。據了解,石潭埔舞麒麟已有300年多的歷史。
黃子康告訴南都記者,2017年,麒麟隊共有13名隊員一同前往阿斯塔納。因為是出國表演,麒麟隊特意重新制作了隊服。“隊服后面要印上‘中國廣東’,還有對應英文。出去表演,你穿上這個衣服,要讓別人知道這個隊伍是哪個國家的。”
據介紹,《麒麟舞吉祥》以傳統麒麟套路為基點進行創新,前奏是以三頭麒麟統一套路,靈活舞動,尾奏是以傳統采青方式,兩頭麒麟在守候,另一麒麟則通過用麒麟采青的舞姿,來提醒人們不能懈怠,適時察看天時地利變化,采取正確的對策,爭取獲得好收成。
麒麟隊不但在世博會中國館大廳與觀眾互動,還在世博園進行了巡游,讓全球游客充分感受麒麟文化的魅力。黃子康回憶道,“吹嗩吶的師傅開場奏了一段,然后我們就舞出來,敲鑼打鼓,有外國觀眾驚到張大嘴巴,拿著手機在一直拍。”
同樣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上受到歡迎的,還有來自東莞的“莞草編織”。這項傳統制作工藝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是廣東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當時,“莞草編織技藝”省級傳承人葉小玲向現場游客展示了精湛的技藝,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親眼領略到“莞草編織”化草為寶的神奇,也讓不少人對這門技藝產生了濃烈的興趣。
葉小玲在2017年阿斯塔納世博會現場展示“莞草編織技藝”。
據悉,葉小玲自幼受家庭熏陶,6歲起跟隨長輩學習莞草編織技藝,培養了對莞草編織的濃厚興趣。1978年進入道滘國營草織廠當女工,以精湛的手工和純熟的技藝成為廠里的骨干編織人員。
20世紀80年代末,道滘草織業逐漸衰落,為使瀕臨失傳的莞草編織技藝傳承下去。葉小玲整理出莞草編織技藝的整個工藝流程,繪制了遺失將近30年的部分草編工具、模具的圖紙,并對傳統的草織工藝品進行改良創新,創作出如地毯、臺燈、手提包、茶墊、筆筒等符合現代工藝的新型草織產品。
如今已年過六旬的葉小玲向南都記者回憶道,在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里,她現場編織爐底席、圓席。“一邊織一邊和觀眾互動。”此次亮相,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和熟知這門傳統的制作工藝,也讓更多人認識了東莞。
巧手設計留下中國印記
除了粵菜味道、文化作品等世博歷史上留下印記,廣東團隊在世博會建筑設計方面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應用中國傳統宣紙制造工藝,結合現代影像技術而形成的“生命之樹”主造型,呈現四季更替和晝夜更替的景象;長七十四米,高九米的巨型華夏文明之旅多媒體浮雕墻,融合中國五千年文明和現代城市發展,從遠古到現代,縱覽中華文明的脈絡。在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揭幕前,中國代表就將上述兩個展館設計稱為中國館八大“亮點”之二。
2005年愛知世博會中國館。
當時有報道說,2004年8月3日,日本愛知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首次向社會公布。這份設計方案由隸屬于廣州美術學院的廣東集美設計工程公司與中國貿促會合作完成,從西班牙、日本、德國等多個國家專業機構的十八個方案中脫穎而出,充分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美深厚及中國當代發展風貌。
2005年愛知世博會中國館設計方案。受訪者供圖
曾參與主持設計愛知世博會中國館的沈磊,向南都記者發來一份當時的設計方案圖示,其中介紹,展館的設計靈感正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回歸自然、尊重自然”的意象。在設計師團隊的構想中,“疏影橫斜、小橋流水”的中式意象,飛天、古編鐘、秦俑等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多有展現。
作為主持設計者中的一員,沈磊也向南都記者回憶了廣州美術學院“拿下”中國館設計方案征集任務的過程。“在愛知世博會前,世博會的中國館做得更像是一個‘成就展’,例如進步的技術、壯觀的基建等,但缺乏對世界性問題的一些思考。這也是我們對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中國館設計的一次反思”。
“因此愛知世博會前,主持單位就面向全世界進行了一次設計方案征集。在第一輪征集后,由于已有方案并不盡如人意,各地方美術學院也接到了新的任務。廣州美院的設計團隊花了十余天時間,交上了這份‘廣東方案’,最終拿下了。當時,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最具有視覺沖擊力,也是最符合改革開放、對外窗口等思路的。這也在后來為我們贏得參與設計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機會提供了基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承。”沈磊表示。
正如沈磊所說,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廣州美術學院再次拿下世博會國家館的展示深化設計、世博會主題展館城市人館的展示工程承建總承包、世博會山西省展館的設計施工,以及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中山館的設計制作。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城市人館。
以中山館為例,廣州美術學院方面向南都記者介紹指出,設計團隊是以“中山市慈善萬人行”為主線,將展館劃分為“走進中山、走過歷史、走進萬人行”三大板塊。起源于1988年的“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一直以長街步行籌善款為活動核心,常伴有花車巡游、舞龍醒獅等極具廣東特色的演出。在2010年時,這是唯一以公益慈善主題被上海世博會邀請參展的項目,并獲國際展覽局頒發銀質獎章。
在沈磊看來,“自2010年后,中國的展覽設計,或者說這類代表國家形象的設計,已經進入學校成為專業,各大設計公司也都成長起來了。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積累,我國在設計領域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出品:南都即時
統籌:南都記者 向雪妮 張倩寒
采寫:南都記者 楊苓妍 肖玥 梁令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