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知名高等學府的哈佛大學,一直是無數學子的夢中情校。
百年以來,哈佛始終堅持畢業生不留校的校規。
然而就在2006年,它為一位神秘的年輕人,打破了自己三百年來的規則,遞出橄欖枝,邀請他留校繼續博士后工作。
也正是這位神秘的天才,面對中國記者的鏡頭,說出了那句:“就算美國再亂也不會回中國。”
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可在他看來,自己也有苦衷,那就是“美國的科研環境更好”。
或許有人說,與他經歷相似的曹原,都能做到放棄美國綠卡心懷祖國,他為什么挑三揀四?
那就不得不說說這位物理天才曾經的經歷了。
專攻物理學弦理論的尹希,曾回國訪問過復旦、中科院和母校中科大。
但在短暫的訪問時間里,他意識到,即便是在國內這幾所頂尖學術機構中,能夠與他“論道”的人少之又少。
于是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只能無奈答道:“如果要回國不能自己一個人回,要帶著一個組的物理學家一起回。”
單打獨斗是學術研究的大忌。
尹希說,好比當年在普林斯頓的愛因斯坦,盡管名氣很大,但在普林斯頓他不與別人討論,所以什么成果都沒做出來。
從很小的時候起,尹希就展現出超乎常人的學習能力。
1983年,尹希出生于河北,父母都是地質大學工程師,在那個年代算是妥妥的高知家庭。
在父母悉心培養下的尹希,學習天賦驚人,父母作為工程師每天要翻看的資料不少,從小耳濡目染的他也對閱讀有著極大的興趣。
其他小朋友在樓下玩耍嬉戲時,尹希就在家中背古詩、做數學題。
父母擔心他壓力太大,建議尹希也去玩游戲放松放松,但小尹希卻指著書本上的知識說,這就是玩游戲。
看著兒子天真的臉,尹家父母意識到,他們的孩子恐怕對知識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渴望。
但此時的二人還不知道,這只是尹希天才人生的起步。
有一天,小尹希跑進了家里的書房,從一柜子大部頭中挑出一本《微積分》,抱著讀得津津有味。
路過的母親見狀,嚴厲地批評了小尹希,告訴他學習不能好高騖遠,要從自己看得懂的基礎學起,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并準備沒收他的書。
小尹希面對母親的責備,不哭也不鬧,而是拿來一張草稿紙,將微積分書上一段復雜冗長的公式默寫下來,為母親進行了一番詳細地講解。
尹媽媽低頭看了看書,暗暗心驚,因為孩子講的居然與書本上的分毫不差!
經過此事,父母明白,尹希這孩子的天才,可能是連他們做爸爸媽媽都無法趕上的存在。
于是他們很快就將尹希送到了北京市第八中學,那里有一個為天才兒童特設的班級,叫做智力超常實驗班。
而尹希在天才云集的實驗班中依然鶴立雞群,每次考試都穩穩摘得第一。
班里的老師教學方式也與其他普通班老師不同,他的講課速度非???,并且經常是跳躍式的講法。
于是每當上課,同學們都忙著低頭抄寫筆記,生怕漏掉哪個重要的知識點,只有尹希,望著黑板聽課,手底下卻一個字都不記。
老師以為尹希是上課走神,于是故意點名讓他回答出剛才那道題的十一種解法,沒想到站起來的尹希對答如流,甚至額外給出了一種老師沒講過的新解法。
回到家中,母親問起今天發生的事,他信誓旦旦地說道:我不用記筆記,因為知識都被我刻進腦子里。
在尹希出名后,經常有記者采訪他的父母是如何培養孩子的。
對于這個問題,尹家爸媽給出的答案也十分簡樸:沒什么特別的,就是他想要什么我們就給什么。
從小尹希就有著遠超同齡人的學習資源,不論是父母提供的關心和無數學習資料,還是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
尹媽媽說,從尹希小時候起他們兩夫妻就沒有過過周末,每到休息日,他們就帶著尹希四處游山玩水開拓眼界,參觀博物館增長見識。
這樣自由的生活環境讓尹希自小培養成了極其專注的學習習慣,不受外力干擾,不考慮其他因素。
只是單純地沉浸在學術的世界中,這也給未來尹希取得的成就做下了鋪墊。
據尹希同學回憶,在電腦上玩起掃雷的尹希就像有“透視眼”,別人掃雷都要經過周密的計算再確定落點,尹希的鼠標卻跟沒停過似的,間隔都不超過一秒鐘。
隨著尹希學到的知識越來越多,八中智力超常實驗班的老師,覺得自己已經沒什么能傳授給他的。
于是推薦孩子父母送他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即大名鼎鼎的中科大少年班。
能夠進入這個班就相當于一只腳跨過了天才的門檻,因此入班考試也設置得十分嚴苛。
但這些障礙在尹希面前都如小菜一碟,他很快以全優的成績通過考試,正式成為那屆中科大少年班中年齡最小的學生。
進入少年班的尹希如同一塊干癟的海綿,浸泡在智慧的海洋里拼命汲取著知識。
很快,少年班提供的指導已經不足以讓尹希滿足。
這天,下課后的尹希將老師叫住,請他解答完幾個問題后,目光炯炯的尹希這樣提問:“老師,世界上哪里的物理科學研究最發達?”
老師回答:“美國”。
這個問題在尹希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于是在五年本科畢業后,他毅然決然申請了美國的大學。
尹希的申請一發出,幾所常青藤高校的回信幾乎如雪花一樣紛紛飛來。
學術圈中消息流通,人人都想邀請這位不世出的天才來自家深造。
經過多方考慮,尹希最終選擇了哈佛大學碩博連讀,學校也十分給力,直接給出全額獎學金,讓他在哈佛讀書期間不用為任何經濟問題發愁。
進入理論物理專業后,尹希選擇了最為艱深晦澀的弦理論領域開展研究。
一開始導師對他的水平略顯擔憂,畢竟當時的尹希只有十八歲,是同屆博士生中最小的一個。
但很快,尹希就用自己的能力讓導師徹底打消了顧慮。
在弦理論研究中成就非凡的他,在博士畢業后被哈佛破格邀請繼續留校進行博士后工作。
這不僅是哈佛大學百年來的首次破例,更代表著學術界對他學術能力的極高認可。
于是,年僅24歲的尹希就當上了助理教授,從此如魚得水,成為物理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如今,加入美國國籍的尹希已經成家,和溫柔體貼的美國妻子共同養育可愛的女兒。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尹希從不焦慮,更不“雞娃”,而是讓孩子快樂地發展天性,自由地做想做的事。
在尹希前幾十年的學習經歷中,不難看出,他的天才需要一個極其純粹的環境來施展。
不論是小時候父母極盡所能的培養,還是來到哈佛后無比濃郁的學術氛圍,都體現著一個詞——專注。
正如尹希自己接受采訪時所說,留在美國,假如他的研究中出現什么問題,走到下一個辦公室去就可以開始討論。
全身心投入學術科研,將一切精力和滿腔熱情傾注在實驗工作上,這就是尹希能夠獲得如此之高成就的關鍵。
而中國的科研環境與美國全然不同,習慣了在哈佛做學術的尹希,在國內還能否取得與曾經一樣耀眼的成就完全是個未知數。
因此,他的選擇似乎不是沒有道理。
那么,你覺得尹希的選擇正確嗎?
參考資料:
1、華聲新聞 《株洲伢子尹希成最年輕哈佛華人正教授 17歲進哈佛讀博》
2、文匯報 《尹希:哈佛史上最年輕華人正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