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每天寫2篇原創,有時控制不住自己會寫3篇,甚至4篇,財經類和敏感類文章主要發布在星球。
注:本文成于6月12日。
【正文】
本文聚焦泰國。
一、背景:泰柬爆發沖突
2025年5月28日,泰國和柬埔寨雙方的巡邏部隊在“三角地區”(泰國烏汶府與柬埔寨接壤處)爆發沖突,持續10分鐘左右,導致1名柬埔寨士兵死亡;6月2日,柬埔寨稱在柏威夏截獲一架疑似泰國軍方的無人機,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矛盾;6月7日泰國宣布關閉部分邊境口岸,限制游客通行,柬埔寨則隨即縮短泰國公民入境停留至7天進行反制;6月8日雙方同意將軍隊撤回至2024年商定區域;6月10日柬埔寨首相洪瑪奈宣布將邊境問題提交國際法院,泰國表示支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二、泰國與柬埔寨沖突的原因淺析
本次泰國和柬埔寨爆發沖突的直接原因是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領土爭議問題,實際上很多國家間的領土爭端大都是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泰國與柬埔寨也不例外。
(一)法國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領土爭端是導火索:北部與柬埔寨的柏威夏寺之爭
1、領土問題是泰國與柬埔寨兩國矛盾的核心,其中以柏威夏寺(Preah Vihear Temple)最具代表性。柏威夏寺是一座建于11世紀的高棉寺廟,位于柬埔寨和泰國邊境的懸崖上。
2、1904年,柬埔寨的殖民統治者法國與泰國(當時稱暹羅)簽訂條約,將柏威夏寺劃歸柬埔寨,引發泰國的不滿。
3、1962年,國際法院裁定柏威夏寺屬于柬埔寨,泰國則始終持保留態度,認為柏威夏寺周邊土地的歸屬并未解決,此后兩國在該地區附近多次發生沖突。
2008年柏威夏寺申遺成功后,泰國國內還為此爆發過抗議活動,此后雙方媒體和政治人物的煽動性言論常常加劇兩國軍隊和民間的對立態勢。
(二)其它方面的沖突也值得關注
除上述眾所周知的領土爭端外,泰國和柬埔寨在其它方面的沖突也值得關注:
1、泰國的前身暹羅和柬埔寨的前身高棉帝國在歷史上曾爆發多次戰爭和領土爭奪,歷史上的高棉帝國曾覆蓋今天的柬埔寨、泰國東北部(如素林和武里喃等地)、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部分地區,而暹羅亦曾占領高棉首都吳可并迫使其臣服過一段時期,這種歷史上的對立對抗使得兩國之間的歷史和文化聯系較為微妙。
例如,泰國文化深受高棉文化影響(尤以泰國東北部最為明顯),泰語中有大量高棉語詞匯,不過泰國和柬埔寨人分別以泰族和高棉族自居,民族認同上存在明顯差異。
2、在1970-1990年代柬埔寨內戰和紅色高棉時期,作為東南亞反共前沿陣地的泰國曾支持反政府武裝以反對紅色高棉政權,紅色高棉倒臺后泰國繼續干預柬埔寨事務導致其與柬埔寨政府關系較為波折。當時,大量難民亦逃往泰國邊境導致兩國關系緊張。
3、兩國在經濟聯系上也比較緊密,民間往來較為頻繁,如許多柬埔寨勞工在泰國工作,而泰國游客則為柬埔寨旅游業的重要來源,這使得兩國在經濟上既相互聯系,但泰國在經濟發展程度和地位上明顯更勝一籌。
三、泰國與馬來西亞:泰國南部與馬來西亞的領土之爭
泰國不僅在北部與柬埔寨之間存在領土之爭(法國殖民者遺留下來的歷史產物),在其南部亦與馬來西亞存在領土之爭(英國殖民者遺留下來的歷史產物)。
(一)1909年英國與泰國(當時稱暹羅)向簽訂《曼谷條約》,將馬來半島北部的吉打、吉蘭、玻璃市、登嘉樓四州劃歸英屬馬來亞,而北大年、也拉、陶公三府(泰南三府)仍屬暹羅,使得以馬來穆斯林為主的泰南三府成為泰國境內的“飛地”,埋下了隱患。
(二)馬來人在歷史上一直將北大年視為抵御泰人南下的歷史屏障,而泰國則通過宗教遷移、教育等文化政策強化對泰南三府的控制,引發當地馬來人的不滿。1948年泰南三府向聯合國請愿要求并入馬來西亞,但遭泰國拒絕,但泰南分離主義也由此而生。
雖然1970年馬來西亞正式承認泰南為泰國領土,但民間對立的問題卻始終存在。例如,2025年3月泰南連環恐襲案便是泰南分離主義活動的具體體現。
四、泰國的地緣價值淺析(一)在東盟和地理位置中具有重要性
1、泰國位居中南半島南部(接壤馬來半島),位于馬六甲海峽咽喉附近,東南瀕臨太平洋泰國灣、西南瀕臨印度洋安達曼海,西部與西北部與緬甸交界、東北部與老撾毗鄰、東連柬埔寨、南接馬來西亞,國土面積51.3萬平方公里(東盟中僅次于印尼和緬甸)、人口達6610萬(東盟中僅次于印尼、菲律賓和越南)。
2、泰國經濟體量位居東盟第三(僅次于印尼和新加坡),進出口金額位居東盟四(僅次于新加坡、越南和馬來西亞),與中國之間的雙連貿易額位居東盟第四(僅次于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貿易依存度達115%左右,故泰國經濟的外向型特征比較明顯。
(二)泰國一直是美國的傳統盟友關系
二戰后泰國與美國一直保持傳統盟友關系,冷戰時期泰國為美國在東南亞的反共前沿陣地,亦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物資儲備地之一。此外,每年泰國參與美國聯合舉辦的“金色眼鏡蛇”(Cobra Gold)軍事演習為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多國聯合軍演,凸顯出泰國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重要位置。
(三)和越南一樣奉行“竹子外交”理念
在外交(尤其是中美關系)方面,泰國奉行和越南一樣的“竹子外交”理念,即在中美之間保持靈活和中立的態度,既不疏遠美國這一傳統盟友,也不與中國這一經濟伙伴翻臉,以期在經濟和安全領域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中國為泰國的貿易伙伴國,但泰國在安全領域嚴重依賴美國的軍事援助和情報支持。
五、泰國與中國的經貿聯系較為緊密(一)中國對泰國出口增速遠超從其進口
泰國與中國的經貿聯系較為緊密,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340億美元(中國對泰國出口與自泰國進口分別達860億美元和479億美元)。拉長時間來看,2009年以來中國對泰國出口金額由133億美元快速增至2024年的860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12%(進口為4%),疫情以來年均增速更是高達14%(進口為1%)。
(二)雙方經貿品種較為集中
中國對泰國出口品種以HS第17類(機電音像類)、HS第15類(賤金屬)、HS第6類(化學類)、HS第7類(塑料和橡膠類)、HS第11類(紡織類)等為主,占比分別達39%、13%、7%、6%和5%(合計達70%);中國自泰國進口品種以HS第17類(機電音像類)、HS第2類(植物產品)、HS第7類(塑料橡膠類)、HS第15類(賤金屬)等為主,占比分別達35%、15%、17%和7%(合計達74%)。顯然,和其它東盟國家一樣,機電音像類產品貢獻了中國與泰國雙邊貿易額的1/3以上。
六、結語
(一)泰國雖然與美國為傳統盟友關系,但是其在中美博弈中的態度相對比較中立,沒有明顯的傾向性,故可以將其視為中國應對美國打壓的一股正向力量。
(二)無論是經濟體量、人口、國土面積還是與中美的經貿聯系來看,泰國在東盟中的位置均屬比較重要,具有地緣重要性,需要給予重視。
(三)由于地處中南半島與馬來半島之間,與中南半島的三個國家(越南、緬甸、老撾)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關系既比較緊密,也在文化和領土上有一定沖突,故泰國實際上在東盟中也扮演著平衡或制衡的角色。
不過就泰國內部而言,在軍政府的長期統治下,政局同樣不是很穩定。例如,泰國自1932年君主立憲制建立以來,已歷經12次政變,軍方在每次政變中幾乎均扮演著關鍵角色、在泰國的政壇中影響力較大,故泰國各方勢力的博弈應該是比較厲害。
免責聲明
本公眾號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發布當日的判斷。本公眾號中的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本公眾號所載信息均為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
本公眾號對所載原創內容保留一切權利,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發表或引用本公眾號所載的任何原創內容。如征得本公眾號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梧桐樹智庫》,且不得對相關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