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忻城繭絲綢產業園生產車間。藍春青攝
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忻城縣紅渡鎮現代化桑園示范基地,只見水肥一體化噴頭均勻噴灑,肥碩的桑葉在陽光下泛著油光。基地負責人韋建學在灌溉系統控制機房熟練地操作著設備,系統通過5G網絡與氣象站、土壤墑情探測儀聯動,自動完成水肥的配比,實施精準灌溉。
“我們采用‘寬窄行’種植法,選用大葉優質桑樹品種,配以智慧水肥一體化灌溉,可使桑葉畝產量從1500公斤提升到3000公斤左右,病蟲害減少40%。”韋建學說。
基地還建起標準化蠶房,智慧溫控系統可根據幼蠶的生長階段實時調節溫度與濕度。韋建學指著房頂懸掛的方格簇介紹:“當幼蠶養到5齡后,就把方格簇降到地面,蠶就爬到簇中小格內吐絲,這樣的蠶繭每斤能比傳統繭多賣3元。”
智能化的種桑養蠶技術,正在忻城這個全國桑蠶生產大縣推廣。忻城縣桑蠶產業覆蓋27.6萬人,約占全縣總人口的65%。2024年全縣桑園面積約26萬畝,鮮繭產量4.59萬噸,同比增長8.1%;鮮繭產值約29.37億元,同比增長8.1%。
近年來,忻城縣緊抓“東桑西移”“東綢西移”機遇,以良種良法、科技賦能、全產業鏈延伸為抓手,統籌推進桑蠶繭絲綢一二三產業融合,助推蠶桑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忻城繭絲綢產業園智能廠房,自動絡絲機正飛速將絞裝絲改變為筒裝絲,廠房內溫濕度傳感器實時調控車間環境,將生絲品質鎖定在5A級標準。數碼印花區內,高速設備組成柔性生產線,將電腦屏幕上的彩色圖案在布匹中完美呈現。忻城繭絲綢產業園運營方廣西同益國絲常務副總經理韋懿宸介紹,產業園一期項目已建成18個標準廠房,累計生產真絲綢約300萬米,產值1.5億元。
根據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2025年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名單,忻城縣成功入選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立項名單。該項目位于桑蠶產業集中的城關鎮、紅渡鎮、古蓬鎮、思練鎮、大塘鎮五大鎮,面積222.92萬畝,已建成桑蠶產業融合發展園區、繭絲綢產業園等平臺載體。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集良種繁育、精深加工、科技研發、農文旅融合于一體的全國蠶桑產業融合創新高地和中國—東盟蠶桑產業合作示范區。”忻城縣縣長沈國章說。
據了解,立項后,忻城縣將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實施25個子項目,總投資約20.13億元,初步目標是到2027年總產值達到43億元,其中蠶桑產業產值38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萬元以上。產業園以縣城為中心,規劃建設智慧蠶桑種養體系、飼料養蠶基地,配套種養、交易、倉儲信息化系統,推動繭絲綢加工全產業鏈升級,探索資源多元化開發和循環經濟模式。
“一產建設優繭優桑繁育基地,智慧標準化小蠶共育基地,飼料養蠶示范基地等;二產構建以高端印花和面料生產為核心的紡織全產業鏈,開發桑、蠶、蛹在生物醫藥、保健、護膚領域的產品,形成具有明顯競爭力的新興產業;三產通過建設現代蠶桑產業科技集成中心、蠶桑休閑農業園等,用科技和文旅賦能現代農業,實現融合發展。”忻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小平說。(經濟日報記者 童 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