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目前社會上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不婚不育”的一個問題,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也不結婚,甚至有的結婚了,也不要孩子。隨著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這個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所以各個地方,也是出臺了相關的政策,鼓勵生育,甚至發放生育津貼。
以前孩子只要到了結婚年紀沒有結婚,那么家長肯定是催個不停,可是如今,我們聽到最多的,不是讓孩子早點結婚,而聽到的更多的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開心就好,不強求了。”“兒孫自有兒孫福”。面對持續單身的子女,老輩們不再焦灼地安排相親,不再追問婚期,甚至不再提起“抱孫子”的愿望。
“不婚不育”問題到底有多嚴重?
2025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數降至181萬對(同比減少15.9萬對)。同時上海社會科學院報告揭示,已經有63%的70后父母在過去五年,顯著減少了對子女生活的干預,在一線城市,這一比例甚至高達78%,較十年前翻了一番。
在傳統中父母對子女婚姻的介入程度曾堪稱世界罕見,70后父母平均會為子女安排2-3次相親,投入巨大時間與金錢成本。
然而2025年的今天,這些曾經執著于“子女成家立業”的父母們,卻集體按下了暫停鍵。可以看出來,人們的觀念正在發生明顯的改變。
為啥說70后父母的集體“放手”,會真正沖擊社會呢?
其實它背后的問題,更讓人深思,為啥會出現觀念的改變,又為啥會出現“集體放手”,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經濟壓力太大了。
《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數據顯示,將一個孩子養育到17歲的平均成本高達53.8萬元,年均支出超過3萬元。
對比2024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4.13萬元的現實,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三口之家月均開銷已突破2.3萬元。
面對如山的經濟壓力,許多70后父母坦言,真的不是自己想放手,而是實在幫不上忙,只能選擇放手。
此外,還有一個數據也非常的有意思,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高強度養育導致“角色疲勞”,當付出未能換來預期結果反而引發親子關系緊張時,許多人就會選擇戰略性撤退。這也是來自70后父母的集體的一個擔憂。
70后父母集體放手對社會的沖擊?
首先,這會使低生育率與老齡化加速獲得新動力。
當最可能施壓的父母群體都“放棄催婚”了,結婚生子的社會動力進一步減弱。2025年數據顯示,中國育齡無子女女性群體已逼近7000萬,相當于整個英國的人口規模。與此同時,60歲以上人口突破3.1億,占總人口22%,老齡化列車正加速駛向2032年的“超老齡化社會”門檻。
其次,高考人數將斷崖式下跌。
2023年出生人口僅902萬,意味著2041年考生數量將腰斬。教育系統首當其沖:河南、山東等人口大省仍在應對“峰值前的擁擠”,而東北地區部分高校已因生源不足出現班級縮水、專業停招。未來十年,半數學校將面臨生死抉擇。
最后,還會對整個養老體系帶來沖擊。
當“四代同堂”逐漸成為歷史記憶,社會養老體系也會帶來非常大的壓力。預計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跌破60%,每1.5名勞動者需供養1名老年人。
所以這些才是真正要面對的真正問題,人口老齡化,還有出生人口減少,以及養老體系給社會帶來的壓力,這些都是需要急切解決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