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日訊在濟南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鵬翼航模協會”社團活動室內,一群大學生正在調試著無人機,暑假將至,他們即將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用所學的無人機技術幫助農民促生產,助力鄉村振興。
在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的戰略背景下,近年來,濟南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依托國家級“雙高計劃”專業群優勢,將無人機技術作為勞動實踐與產教融合的核心載體,打造了“科技助農”特色項目。通過校企協同、師生共踐的模式,賦能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與鄉村可持續發展,形成可復制推廣的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樣板。早在2023年,濟南職業學院便開始探索利用無人機下鄉助農。智能制造系“鵬翼航模協會”師生團隊來到濟南市歷下區義和莊村,針對核桃樹病蟲害開展無人機藥物噴灑。他們通過優化飛行高度、航線與藥量參數,完成4架次飛行、100畝林地作業,藥物覆蓋均勻度達95%,農作物產量提升15%以上。
“過去打藥要背著幾十斤藥桶上山,一天最多噴5畝。現在娃娃們用無人機,眨眼工夫就完成!病蟲害少了,核桃產量大大提高!”農戶張大爺感慨地說道。將無人機技術應用到農業方面有著顯著的技術優勢。這不僅僅是一場效率革命,更比先前的技術更加綠色環保。實踐隊員濟南職業學院2024級飛機機電設備維修2班王好琰表示,“這個無人機作業每分鐘覆蓋1至2畝,比人工快15倍。通過精準噴霧,農藥用量減少30%至50%,節水90%,能夠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
后續,學院智能制造系組織服務隊赴章丘、臨朐等地農村多次開展助農植保服務,通過無人機精準噴灑農藥,原本需數天完成的工作僅需數小時即可完成,作業效率較傳統人工提升30倍以上。無人機的精準施藥有效遏制了病蟲害,助力村民實現農產品增產提質,直接帶動村民經濟收入增長,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利用無人機助農不僅于此,濟南職業學院“鵬翼航模協會”師生團隊還充分利用無人機傾斜攝影技術,為章丘區碎片化耕地建立三維模型,結合區塊鏈存證劃定土地邊界,推動山地實現規模化流轉,為智慧農場建設提供數據基礎,通過三維建模有效助力鄉村土地集約化。該團隊還使用搭載多光譜相機的無人機定期巡航,實時監測作物長勢(如葉綠素含量、病蟲害熱點),生成“處方圖”,指導灌溉與施肥。在濟南某社區小麥田應用中,團隊通過多光譜診斷優化,小麥產量提升12%,化肥使用量降低20%。
近年來,濟南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持續構建“五階遞進式”實踐育人體系,培養兼具技術能力與三農情懷的復合型人才。學院與省內多家無人機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學生分階段在校學習理論、入企實操無人機調試。依托校內實訓室模擬飛防場景(如病蟲害識別、緊急避障),再赴田間開展真機作業。參與項目的學生均獲得了“無人機駕駛執照”及企業實踐認證,團隊研發的植保參數優化算法,被濟南6家鄉村供銷社采納推廣,實現“教學-服務-收益”閉環。
“下一步我們計劃引入人工智能決策系統,實現無人機集群自主作業與農情預測。同時,依托全國低空物流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與合作村鎮共建‘低空經濟農業應用中心’,將之推廣至黃河流域10個鄉村示范區。”談及未來的發展方向,智能制造系主任孫玉峰表示。從課堂到田埂,從技術到情懷,濟南職業學院智能制造系以無人機為筆,書寫科技賦能農業的職教答卷。當年輕的“飛手”們操控無人機掠過金色麥浪,他們托起的不僅是糧食增產的希望,更是鄉村振興的嶄新未來。
閃電新聞記者 蘇佳 通訊員 田鋼 張鑫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