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蘭頒獎禮過去三天了,劉亦菲還在被罵——就因為她沒去現(xiàn)場?
跟幾個不追星的朋友聊起這事,他們第一反應都是懵的:不就沒去頒獎禮嗎?至于被罵成這樣?我試著解釋:提名晚會她去了,頒獎晚會沒去,有人說她“給獎才去,不給就溜”,說她不尊重主辦方和獲獎者。朋友更懵了:“她又不是得獎的,去現(xiàn)場當觀眾?圖啥啊?”
這屆網(wǎng)友是真執(zhí)著。
突然想起往屆頒獎禮名場面。孫儷拿《甄嬛傳》提名那年,鏡頭懟著她臉拍了十分鐘,連眼尾細紋都清晰到能數(shù),第二天熱搜全是“孫儷落選表情破碎”;姚晨靠《都挺好》沖獎失敗,特寫里她抿嘴唇的動作被截成動圖,配文“努力藏住的失望太讓人心疼”;海清更絕,沒拿獎還戴了口罩,結(jié)果被分析“眼神空洞,連裝都懶得裝了”。
最離譜的是《父母愛情》那屆,女主角一個低頭整理裙擺的動作,都能被說成“表情管理失敗”。好像沒拿獎的明星,必須當場表演“痛失所愛”才叫“真實”,發(fā)條微博說句“遺憾”要被罵“賣慘”,全程淡定又要被罵“沒格局”。
今年輪到劉亦菲,大家早搬好小板凳:拿獎了就罵“水后”,畢竟同臺有殷桃、吳越這些戲骨;沒拿獎就截她失落臉,做年度“意難平”混剪。結(jié)果人直接玩消失——提名晚會露了個臉,頒獎禮連影子都沒。鏡頭掃了三圈沒找到人,評論區(qū)瞬間炸成煙花:“耍大牌”“不尊重行業(yè)”“玩不起就別提名”。
她走了第三條路。
突然懂王菲那句“太火是煩惱”了。以前覺得天后矯情,現(xiàn)在看劉亦菲被罵三天還在熱搜掛著,才明白:越紅的人,連呼吸都要被放大了看。出席要被評“妝發(fā)翻車”,缺席要被罵“耍架子”;拿獎要被比“實至名歸嗎”,沒拿獎要被看“表情崩沒崩”。
粉圈罵到第三天,突然沒勁了。沒有失落特寫,沒有微博回應,甚至連工作室都沒發(fā)通稿。那些準備好的“微表情分析”“體面對比”全成了空氣拳,最后只能翻來覆去罵“不體面”——可問題是,“體面”什么時候成了“必須配合圍觀”?
想起唐藝昕有年沒拿獎,主持人當場問:“現(xiàn)在心情怎么樣?”她強撐著笑:“恭喜得獎的老師?!辩R頭切到她手,指甲都快掐進掌心。那時候覺得殘忍,現(xiàn)在看劉亦菲沒給這個機會,倒像種清醒——有些熱鬧,不湊也罷。
罵到第三天,拳頭像打在棉花上。
明星也是人。走紅毯、被鏡頭追著拍是工作,但選擇在輿論場最喧囂時躲起來,或許不是“玩不起”,而是太明白:那些等著看“失落名場面”的人,要的從來不是什么“尊重”,不過是茶余飯后的談資。
你說呢?頒獎禮這種場合,明星真的必須出席嗎?
聲明:本文中信息來源于網(wǎng)絡,不保證完全正確無誤,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