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官笑涵
3歲男孩嘴里長出黃豆大小的“水泡”,家長起初以為是上火。在武漢兒童醫院,醫生揭開真相:這個水泡是口腔黏液腺囊腫,而它的形成竟與孩子愛咬嘴唇的習慣有關。醫生通過微創手術順利切除囊腫,宸宸(化名)恢復健康。
張勇醫生接診患兒(資料圖)
“媽媽,我嘴里不舒服!”半個月前,3歲男孩宸宸告訴媽媽,自己嘴巴里好像長了東西。媽媽魏女士一看,發現兒子下唇內側有個粉白色的小疙瘩,已有黃豆大小,便以為是嘴里上火長包了,特意讓他這幾天多喝水,不吃甜食。可過了一周,這個小疙瘩卻沒有消退的跡象。魏女士想起曾刷到過武漢兒童醫院發布的體表腫瘤科普,心里不安,“這該不會是個小腫瘤吧?”便帶娃來到該院整形頜面外科求診。
接診的主治醫師張勇詢問病史時留意到,宸宸一直在無意識地咬下嘴唇,便詢問家長孩子平時是否愛咬嘴唇。魏女士表示肯定,又感到疑惑不解,“愛咬嘴唇跟這個小水泡有關系嗎?”
張勇解釋,咬嘴唇的動作看似不起眼,但反復刺激會損傷口腔黏膜下的小唾液腺導管,導致唾液分泌的“通道”被堵。唾液排不出去,在局部越積越多,會慢慢鼓起形成“小水囊”,宸宸嘴里的小水泡就是這種口腔黏液腺囊腫。雖然囊腫無明顯疼痛,但若放任不管,可能會反復發作,容易形成硬結或瘢痕,也會讓口腔內異物感明顯,影響正常進食。
明確診斷后,張勇為宸宸實施了微創手術,順利切除了囊腫。7月1日復查,宸宸術后恢復良好,進食不再受到干擾。
武漢兒童醫院整形頜面外科負責人韓崑介紹,口腔黏液腺囊腫常位于下唇內側、舌下區域,呈半透明的小泡狀,大多為綠豆或黃豆大小,容易被咬破,破裂后可愈合再次形成囊腫,多次反復可形成瘢痕狀突起。韓主任提醒家長,若孩子有愛咬嘴唇的習慣,要及時干預、引導,避免反復刺激引發口腔黏液腺囊腫。若已經長了囊腫,不要自行處理,臨床上曾遇到過家長用針挑破,結果引發感染的案例,應及時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處理。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