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殘疾預防和康復要從小抓起
0~6歲是兒童身心快速發育的關鍵時期
也是視力殘疾預防和康復的黃金期
視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內容有哪些?
原則是什么?
一起來聽中國康復研究中心、
中國康復科學所相關專家的講解
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受損,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以至于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視力殘疾的評定標準是指雙眼,若雙眼的視力不同,則以視力比較好的一只眼睛為準。
視力殘疾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具有人數相對較少、分布廣、需求多樣化等特點。0~6歲是兒童身心發育關鍵時期,視力缺失會對兒童的生長發育產生多方面不利影響。
影響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視覺作為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對于兒童來說尤為重要。視覺信息不足意味著兒童無法充分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無法形成完整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無法清晰地看到物體的形狀、顏色、大小等特征,無法準確地判斷物體的遠近、大小和方位。這會導致他們在認知和判斷方面存在偏差。
影響學習能力。視力受損還會對兒童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兒童天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和探索欲望,他們喜歡通過觀察來發現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然而,視力殘疾兒童由于無法充分感知和理解世界,可能會感到困惑和挫敗,對學習失去興趣,進而導致他們在學習效率和知識儲備方面可能會存在不足。
1
視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內容
0~6歲視力殘疾兒童的康復服務是一項綜合性工作,其主要目標是培養他們充分利用殘余視力或非視覺功能,幫助他們在身心發育各個方面達到與同齡兒童相當的水平。視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開展身心發育評估。視力殘疾兒童與普通兒童一樣,需要關注其身心健康,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身心發育評估旨在全面了解視力殘疾兒童在身體、心理、認知及社交等方面的發展水平,為制定個性化康復計劃提供科學依據,是確保視力殘疾兒童獲得科學康復服務的首要步驟。
開展視功能訓練。視覺能力的改善和提升是視力殘疾兒童康復的重要內容。通過專業的視力康復訓練,如視覺刺激、視覺追蹤等,可幫助視力殘疾兒童提高視力水平,改善視覺功能。同時,通過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功能訓練提升認知和學習能力,也是視力殘疾兒童康復的重要內容。這些感官訓練旨在通過代償作用,彌補視力障礙導致的信息接受不足。例如,讓兒童通過觸摸來感知物體的形狀、大小等特征;通過聽覺訓練,提高兒童對聲音的敏感度和辨別能力,以便更好地獲取環境信息。通過針對性訓練,提高視力殘疾兒童的記憶、思維、理解等認知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
提高綜合運動能力。精細動作、粗大運動、定向行走能力訓練也是視力殘疾兒童康復的重要方面。這些訓練旨在提高視力殘疾兒童的運動能力和協調性,幫助他們更好地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動作。例如,通過手指操、穿串珠等精細動作訓練,提高視力殘疾兒童的手部精細操作能力;通過跑步、跳躍等粗大運動訓練,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通過定向行走訓練,培養兒童在復雜環境中的獨立行走能力。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方式,幫助兒童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提高學習能力。在0~6歲視力殘疾兒童康復過程中,學習能力訓練和教育環境適應性訓練至關重要。為確保視力殘疾兒童在接受特殊教育、融入主流教育等方面能擁有堅實的基礎,必須全面關注并努力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與孩子視力狀況相匹配的學習輔助工具,如放大鏡、單筒望遠鏡、點顯器和助視器等,以輔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此外,前置性盲文學習訓練及適應教育環境訓練同樣不可或缺,因為這關系到視力殘疾兒童能否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自如應對。
提供家長支持。在視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過程中,對家長的支持服務也很重要。家長的參與支持及心理狀態對孩子的康復效果有直接影響。為家長提供就學、就醫、補貼救助等康復相關政策的普及與解讀,有助于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以便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康復保障。
總之,視力殘疾兒童的康復是一個系統的、多維度的過程,不僅涉及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還包括心理、認知、社交及學習能力提升。通過專業的評估和訓練,及家長、學校、醫療機構等多方面的合作與努力,可以幫助視力殘疾兒童更好地適應生活、融入社會。
2
視力殘疾兒童康復服務原則
遵循兒童發育規律原則。視力殘疾兒童首先是兒童,要符合該年齡段兒童的基本身心發育情況。盡早對其進行發育行為評估是最重要的,也是所有評估的第一步。針對視力殘疾兒童各方面能力的評估,均要以該兒童的發育行為評估結果為基礎,綜合判斷分析。
盡早康復原則。盡早康復原則在視力殘疾兒童的康復過程中尤為重要。需要盡早采取有效措施,幫助視力殘疾兒童恢復視力功能,提高學習能力。同時,還應該關注視力殘疾兒童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教育支持,促進全面發展。
個性化服務原則。因視功能缺失而造成的發育指標差異,是后續制定個性化康復方案的基礎。但每個兒童成長環境及問題發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不能把所有發育指標異常都歸因為視力殘疾。及早發現導致問題的真正原因,是促進視力殘疾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
家長參與原則。0~6歲視力殘疾兒童的主要生活場景為家庭,所面對的主要人物為家庭成員,他們所接受的康復訓練內容在家庭場景中使用越多,越有助于康復。而這些與家長對康復訓練的認知程度和態度息息相關。所以,與家長進行充分溝通并對其進行心理支持是保證康復效果的關鍵。
多專業協作原則。視力殘疾康復服務需要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人員互相配合、協同作業,包括來自醫療、教育、心理、康復、運動、輔具等不同專業人員,共同提供不同內容的康復服務,才能實現理想的康復效果。
來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編輯:龍泉驛殘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