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豬媽媽
本文首發小十點
如果一個媽媽,早上六點起床,做好早餐,著急忙慌送孩子上學,又馬不停蹄趕去上班;
工作一天,累得都快直不起腰,又不得不踩著點,去接孩子放學;
然后匆匆忙忙回家做飯,輔導孩子作業,督促孩子運動、洗漱、閱讀、睡覺;
最后洗洗刷刷,整理第二天物品,忙到11點多才能睡覺......
這樣日復一日地生活,會怎樣呢?
這是前幾天,和一位職場媽媽聊天時,她訴說的自己每天的生活。
我相信,這一點沒夸張,是很多媽媽的真實生活寫照。
但令人窒息的是什么呢?
這還是她口中的“完美”版本。
現實?孩子會出岔子,工作不總如意,隊友經常添堵;
11點未必準點睡覺,但每個6點,都必須準時起床。
——“那才是真正的絕望。”
社會學中有個“角色超載理論”,說的是:
當個體同時承擔多個重要且要求高的社會角色(如職業女性、妻子、母親、家庭管理者),而資源(時間、精力、金錢、人力支持)又不足以滿足所有角色需求時,系統必然崩潰。
當一個媽媽被迫活成“千手觀音”,既能賺錢養家,又能包攬家務,還能肩負育兒。
這表面看是媽媽們越來越“能干”,深想卻是家庭責任的嚴重失衡。
這背后暗藏的危機是:這個家,真的離散不遠了!
“能干”媽媽背后
是家庭責任嚴重失衡
更“現實”的版本是怎樣的呢?
這位媽媽說,有次孩子深夜發燒,咳嗽聲像“刀子”一樣。
她輾轉難眠,戳醒熟睡的丈夫:“這聲音聽著不對啊,起來去醫院看看吧?”
丈夫翻了個身,嘟囔道:“不是吃退燒藥了嗎?你看著不就行了嗎?”,語氣里盡敷衍和不耐煩。
她說服不了丈夫,自己又擔心得睡不著。
一個人拖著昏沉的孩子,打車去了醫院。
后來,醫生告訴她,“還好來了”,孩子是急性喉梗阻,嚴重的會有窒息風險。
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但還來不及難過,更沒力氣跟老公吵——
她強打起精神,給孩子辦了入院,通知老公送來了換洗衣物,又分別跟單位、學校請了假......
當所有安排妥當,看著孩子呼吸終于平穩,眼淚才無聲地決堤:
“賺錢養家的是我,洗衣做飯的是我,輔導孩子的是我,修馬桶、通下水道、滅蟑螂的是我,現在生病住院還是我!”
她感覺自己就是一個24小時連軸轉的陀螺。
“這個家,為什么只有我一個人在苦苦支撐?”
當丈夫在經濟貢獻、家務分擔、子女養育、情感支持、家庭決策等維度上,長期缺位或嚴重不足時,就形成了“喪偶式育兒/持家”。
媽媽們會被迫扛起“四重壓力”:
1、經濟壓力:成為不可或缺的經濟貢獻者;
2、家務壓力:承擔起絕大部分無償、瑣碎,且不被看見的家務勞動;
3、育兒壓力:成為孩子教育、健康、情感需求的主要責任人;
4、情緒勞動壓力:需要時刻關注家人健康、情緒,維系家庭氛圍,處理緊急情況,甚至還得隱藏自己的委屈與疲憊。
這種全方位的、極端不平衡的付出,遠超個人負荷。
本質上,是對媽媽身心資源的掠奪性開采。
如果這日復一日的辛勞,還得不到應有的看見、認可和尊重,被視為“理所當然”。
那媽媽們就會感覺自己像個“工具人”,而非被珍視、愛護的伴侶和獨立個體。
從“心累”到“心死”
只剩下這幾步......
至此,有人可能會輕飄飄地說:“這是媽媽們不懂放手。”
真正經歷過的人,或許只能苦笑:“誰想大包大攬?誰不想更輕松?”
大事尚且如此,小事更不消說。
家里充電線壞了,這位媽媽跟老公說:“上次你買的不錯,你再買下吧。”
丈夫滿口答應。
但一周后,家里最后一根線也充不起了,新的都還沒回來。
最后,她還得自己下單。
類似的情況還有:
交水電費、修家電、換濾芯、聯系物業、給孩子打卡報名、給床鋪除塵除螨......
“好像都是一些‘不值得生氣’的小事,但生活偏偏就被這些‘屁大點’的小事填滿!”
她也曾無數次溝通(求救):“我太累了,你能不能分擔點?”
結果,又陷入“知道了(無行動)”的循環,甚至還會有“至于嗎?”“我賺錢不累嗎?”這樣的反問。
“有時確實短暫改變幾天,但不久就恢復原狀!”
漸漸地,她不再開口,默默做完所有事——但對丈夫也越來越冷淡。
前幾天,結婚紀念日,她看丈夫沒任何動靜。
但這次,內心已毫無波瀾。
“算了,就這樣吧,也就熬過孩子高中這幾年。”
壓垮婚姻的,從來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日積月累的失望。
從心累到心死,是一個“情感賬戶”被持續透支,直至破產的過程。
具體到哪一步了,大家也不妨對照看看——
1、抱怨期(希望尚存)
“我快累死了!”“你幫幫我行嗎?” 這是疲憊與需求的吶喊。
媽媽們還在渴望改變。
2、失望期(裂痕加深)
“算了,說了也沒用。”
溝通被證明無效,媽媽們選擇默默承受更多;
內心怨氣如火山般積累,夫妻交流銳減,情感也開始疏離。
3、冷漠期(名存實亡)
“就當他是室友/養了個大兒子”,徹底放棄溝通與期待。
情感上筑起高墻,將對方隔離在外。
同在一個屋檐下,心已相隔萬里。
4、決絕期(清醒解脫)
認識到“沒有他,我反而更輕松”。
離婚不再是沖動的選項,而是尋求自我救贖與重生的理性選擇。
此刻,就是八頭牛也拉不回那顆決絕的心。
研究數據顯示:76%的離婚由妻子主動提出。
其中,家務分配嚴重不公和情感需求長期被漠視,是兩大核心導火索。
諷刺的是,丈夫往往對這個崩塌過程毫無察覺。
當“在一起”的痛苦和消耗,遠遠超過“分開”的成本與恐懼,離散就成了唯一的生路。
別等到妻子遞上離婚協議書,丈夫才驚覺:“何至于此?怎么可能?”
那時,一切都晚了。
如何避免家庭離散?
請一起校準這三個“平衡”
家的離散并非宿命。
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打破“全能媽媽/缺位伴侶”的惡性循環;
重建起責任共擔、情感互哺的“平衡”家庭生態。
校準一:媽媽——從“超人”到“有邊界的人”
失衡關鍵:媽媽大包大攬、追求完美、不敢放手、自我犧牲、認為“沒有我不行”。
校準動作:
1、勇敢設立邊界:
清晰表達自己的極限和需求(“我需要你負責每周三、六的晚餐和早晚接送孩子”)。
2、學會只做“60分”:
承認家庭運轉不是一人之責,信任伴侶和孩子,給予成長試錯的機會,允許他人用“不同”方式分擔。
3、優先自我關懷:
留出專屬時間休息、充電,“照顧好自己,才是照顧好家的根基。”
校準二:伴侶——從“旁觀者”到“責任共擔者”
失衡關鍵:丈夫有“幫忙”心態(認為家務育兒是幫妻子)、逃避責任、被動拖延、輕視情緒價值、認為“賺錢即盡責”。
校準動作:
1、深化角色認知:
不是“幫老婆”,是盡本分。明確自己是平等的合伙人、共同養育者、家務承擔者、情感支持者。
2、主動承擔,持之以恒:
固定承擔幾項核心家務/育兒責任(如洗碗、陪孩子閱讀、周末帶娃),形成習慣。
3、看見與深度共情:
“你辛苦了”,需加上一個主動分擔的動作;真心愛護,得包含主動關注妻子的情緒和壓力,提供傾聽和支持。
4、提升參與能力:
主動學習,分擔妻子在規劃和操心家庭、育兒事務上的“精神負荷”。
校準三:家庭系統——從“獨角戲”到“協奏曲”
失衡關鍵:缺乏有效溝通、分工模糊、忽視情感表達、價值認可缺失、沒有協作文化。
校準動作:
1、定期家庭會議:
坦誠溝通感受、需求,共同商議家庭事務(財務、教育、家務分工),動態調整分工方案。明確關鍵目標是,“我們共同撐起這個家”。
2、共同為“情感賬戶”存款:
建立肯定習慣,對家庭成員的付出(無論大小)及時表達感謝和認可;
刻意經營夫妻情感(定期約會、深度交流),營造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
3、培養孩子參與感:
讓孩子從小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培養責任感和歸屬感。
家,不是一個人拼命劃槳的獨木舟。
一個家庭的穩固,從來不取決于媽媽有多么“無所不能”,而在于爸爸是否“在場有為”;
在于彼此是否“看見”對方的付出,“聽見”對方的呼救;
在需要時,是否及時地伸出了自己的手。
只有當責任的天平恢復平衡,當付出的價值被真正看見,當疲憊的肩膀有了依靠;
家,才能從冰冷的“責任場”,變回溫暖的“回水灣”。
看到這篇文章——
如果你是媽媽,希望你重新找回被溫柔托住的踏實與心安;
如果你是爸爸,希望你能為那個拼盡全力的媽媽,卸下所謂“超人”的披風。
豬媽媽,自由撰稿人,學習型媽媽,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另有網名,寶藏豬媽媽。本文首發小十點,經授權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