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熱映,李靖夫婦的育兒方式觸動無數人。
無論哪吒捅了多大簍子,這對父母始終站在孩子身后。
反觀敖光,對敖丙處處控制,像極了現實中那些“為孩子好”的父母們:
孩子穿什么要管,和誰交往要審,成績單就是父母的情緒晴雨表。
教育家盧梭的警告振聾發聵:“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
我們的怒吼、責罵,或許能換來孩子一時的順從,卻在他們的心靈深處刻下終生難愈的裂痕。
真正的愛,不是控制,而是撐腰。
01
情緒暴力:父母的無能拳,孩子的致命傷
當父母把憤怒的拳頭砸向孩子,這何嘗不是一種欺軟怕硬?
作家莉絲·默里在演講中回憶:一點小錯就會點燃父母的怒火。
成績單被父親撕碎,衣服弄臟了被母親邊打邊罵,丟了零花錢被指著鼻子羞辱……
面對父母的暴怒,幼小的她只能蜷縮求饒。
孩子不懂父母為何突然變臉,只能從父母猙獰的表情和刺耳的吼叫中讀出一個信息:“我討厭你!”
《少年憂郁癥》里的小高,原本乖巧懂事,卻活在媽媽的恐懼中。
背不出乘法表,媽媽在教學樓前瘋狂吼罵、毆打;
寫卷子時打瞌睡,媽媽一腳踹翻他的椅子;臉上被吐口水更是家常便飯。
王小波的話一針見血:“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父母對孩子咆哮,恰恰暴露了內心的無措——既無力解決問題,又羞于承認自己的無能。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長期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大腦中負責情緒管理、決策思考的區域會萎縮;
導致記憶力下降、反應遲鈍,甚至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這種傷害,終生難愈。
02
過度控制:以愛為名的牢籠,壓垮孩子的稻草
許多父母把“為你好”掛在嘴邊,殊不知這份“關心”在孩子心中早已成了沉重的枷鎖。
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里,媽媽為了孩子放棄教授職位,卻把這“犧牲”變成勒索的武器:
“我為你放棄這么多,你憑什么不聽話?”
“你不好好讀書,我怎么休息?”
女兒茉莉最終不堪重負,從高樓一躍而下。
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的本質,是讓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可當父母把教育變成冰冷的KPI,親子關系就成了壓迫與反抗的戰場。
復旦大學沈奕斐教授曾目睹一幕:飯桌上,一位媽媽溫柔地提醒孩子鋪餐布、握筷子、別敲杯子……事無巨細。
孩子終于爆發:“你很煩呢!”媽媽卻依然“耐心”教育:“你怎么跟媽媽說話呢?”
北京師范大學邊玉芳教授指出,父母的心理控制(愛的收回、引發內疚、權威專斷)會讓孩子自我價值感降低23%,焦慮抑郁風險增加41%。
這種密不透風的“關心”,讓孩子窒息。
03
開竅的父母:會撐腰,敢放手,不較勁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一個道理:教育不是雕刻,而是點燃。
北宋蘇洵教子,堪稱典范。他從不逼蘇軾蘇轍讀書,只是自己常躲在角落捧書細讀。
孩子們好奇張望,他立刻合書“掩飾”。
一來二去,兩個孩子對書本著了魔,終成一代文豪。
開竅的父母都明白:孩子抗拒的不是道理本身,而是道理背后的控制欲。
孩子需要的是經歷后的領悟,而非父母的經驗灌輸。
做好三件事,你也能成為孩子的“撐腰父母”:
把“說教”換成“點火”: 少講大道理,多問“你怎么看?”。
當孩子自己思考出答案,那份領悟遠勝父母的千言萬語。
把“控制”換成“信任”:在安全范圍內,允許孩子試錯。
衣服臟了可以洗,東西摔了能再買,但探索的勇氣一旦被扼殺,再難找回。
把“較勁”換成“陪伴”: 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
當孩子知道家是安全的港灣,而非審判庭,他們才敢展翅飛翔。
蘇霍姆林斯基說:“最明智的父母之愛,在于揭示幸福生活的真正源泉。”
孩子的路,終究要自己走。
與其做那個舉著鞭子趕路的敖光,不如學李靖夫婦,在孩子需要時撐起一把傘,風雨中堅定地說:“別怕,爸媽在。”
真愛不是雕刻孩子成我們想要的樣子,而是守護他活出自己本來的光芒。
哪吒的混天綾能攪動四海,是因為父母從未折斷他騰飛的翅膀。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