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國國家博物館、瑞士駐華大使館、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主辦,清華大學天文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協辦的“宇宙考古:時空探索”展覽開幕式2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
展覽現場。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展覽分為“儀器和技術:繪制宇宙”“大數據的星空”“可持續的太空”“未來:行星之旅”四個部分,融科學探索和藝術詮釋為一體,將宇宙中真實、分散、抽象的數據,通過數字裝置、互動體驗、動態雕塑和前瞻性設計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這些展品既包含對人類與地球和宇宙關系的思考,又有對宇宙數據和圖像的可視化研究,還有對空間污染治理以及對未來人類太空生存的探索,展示出當代科學研究跨國界、跨學科高度協作的豐碩成果,又從不同維度構建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敘事。
其中,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南宋天文圖碑拓片》呈現了這塊碑的原狀:碑面上半部刻星圖,下半部刻釋文,闡釋天體運行、四季更替、歷法推算等理論。星圖共刻1434顆恒星,還繪有赤道、黃道、二十八宿區線以及銀河的界線。此圖遠比歐洲同時期的星圖更為系統和完整,現代天文學家通過計算機比對,確認其星位與現代星表高度吻合。
展覽現場。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交互裝置《宇宙碰撞》是一套交互式天體物理可視化系統,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望遠鏡采集的約500幅深空影像為數據基礎,借助碟形頂投影、光學增強模塊等技術,使螺旋星云結構、星系碰撞過程等天體現象可視化呈現。觀眾沉浸于重構的天幕空間中,既是一種信息體驗,也是一種沉思,將人類與宇宙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影像《光的考古學》數據取自“虛擬現實宇宙項目”天文數據庫,帶觀眾從地球開始,穿越時空,回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產生之時,直至138億年前神秘的宇宙起點。各種宇宙天體、大尺度的片狀宇宙結構、星星在這里誕生和消亡,刷新觀眾對宇宙歷史的深度理解。
展覽現場。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帶來的影像裝置《星際時鐘》,通過計算地球、空間站、月球、火星與太陽的相對位置關系,模擬同一束陽光,在不同天體上呈現的光影變化,構成一系列“星際時鐘”,讓觀眾感受星際旅行中的時間流逝。
據悉,展覽將于7月3日起對公眾開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三個月。(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