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國商務部一紙公告震動全球貿易圈:因歐盟27國及英國、韓國、印尼等30國在對美貿易談判中頻繁拿中方利益“當籌碼”,中方決定對其進口不銹鋼產品加征為期5年的反傾銷稅,其中韓國產品稅率高達103%,歐盟及英國43.3%,印尼20.3%。消息一出,那些曾在談判桌上“犧牲中國利益換美國好感”的國家,終于嘗到了苦頭。
這場反制的導火索,源于近期多場國際經貿磋商。當美國要求盟友“共同對華施壓”時,部分國家為討好美國,在鋼鐵關稅、技術壁壘等議題上主動提及“限制中國出口”,甚至將中方在新能源領域的合理措施歪曲為“貿易保護”。比如歐盟在與美國談《關鍵礦產協議》時,竟提議“將中國不銹鋼排除在供應鏈之外”;韓國在芯片出口管制問題上,也多次拿“中國市場份額”向美國示好。這些行為被中方視為“以鄰為壑”的短視之舉。
中方的反制邏輯很清晰:貿易談判不是“零和游戲”,拿中國利益做籌碼換取自身談判優勢,本質是破壞公平原則。商務部發言人明確表示:“我們從不反對正常的經貿磋商,但堅決反對‘損人利己’的單邊主義。此次加征關稅,正是對‘背信棄義’行為的必要警示。”數據顯示,中國是全球最大不銹鋼消費國,2024年從上述國家進口的不銹鋼占總需求的18%,此次加稅后,相關企業的對華出口成本將大幅上升。
最具戲劇性的是韓國的反應。作為此次稅率最高的國家,韓國不銹鋼協會緊急召開會議,不少企業抱怨:“之前跟著美國打壓中國電動車,現在輪到自己被‘卡脖子’了。”更有業內人士算了筆賬:韓國對華不銹鋼出口額每年約20億美元,103%的稅率意味著每出口100元產品,要多交103元關稅,幾乎斷絕了盈利可能。而歐盟的鋼鐵企業同樣慌了神——他們原本指望借美國壓力打開中國市場,如今反被關上大門。
這場反制行動,撕開了國際經貿中的“雙重標準”面具。當某些國家一邊享受中國市場紅利,一邊在談判中充當美國“馬前卒”時,中方用實際行動證明:合作需要誠意,訛詐必付代價。正如《環球時報》評論:“中國的反制不是‘貿易戰’,而是捍衛自身利益的正當防衛。那些試圖‘犧牲中國利益換籌碼’的國家,終究會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
截至發稿,已有部分國家釋放緩和信號,印尼貿易部表示“愿重啟對話”,歐盟也暗示“會重新評估對華貿易立場”。但中方態度明確:只有摒棄“以華制華”的錯誤思維,才能回到平等磋商的軌道。
你認為中方此次反制能否讓相關國家清醒過來?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來源:
中國商務部官網 2025年7月2日《關于對部分國家不銹鋼產品加征反傾銷稅的公告》
環球時報 2025年7月3日《拿中國利益換談判籌碼?中方反制直擊要害》
韓國經濟新聞 2025年7月2日《韓不銹鋼企業因對華關稅飆升陷入恐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