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鳴催暑至,荷風送暗香。當二十四節氣的指針指向小暑,天地間便奏響了盛夏的樂章。這個始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的節氣,不僅帶來漸盛的暑氣,更藏著中國人傳承千年的生活智慧。
小暑時節,太陽到達黃經105°,北半球的熱力舞臺正式拉開帷幕。此時節,江淮流域“黃梅時節家家雨”的纏綿漸歇,取而代之的是“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的燥熱。田間地頭,玉米抽雄、大豆結莢,萬物在驕陽下蓬勃生長;荷塘深處,“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嬌羞已化作“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壯闊。正如農諺“小暑小禾黃”所述,暑氣雖未達極盛,卻已在天地間埋下熾熱的伏筆。
吃3樣
1. 藕。“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
小暑時節的鮮藕,吸足了天地間的水汽,脆嫩清甜。中醫認為,藕性寒味甘,能清熱涼血、健脾開胃,正如《本草綱目》所言“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無論是涼拌藕片的清爽,還是糯米糖藕的甜蜜,都能在暑熱中為身體注入絲絲涼意。值得一提的是,藕皮富含膳食纖維,洗凈后直接啃食,更能最大化保留其養生功效。
2. 鱔。民間素有“小暑黃鱔賽人參”的說法。
此時的黃鱔,肉質肥美,營養豐富。它富含DHA和卵磷脂,是腦細胞的“加油站”;特有的“鱔魚素”,能調節血糖,堪稱糖尿病患者的福音。
紫蘇燒鱔段、鱔骨豆腐湯等做法,既能保留黃鱔的鮮美,又能發揮其補中益氣、祛風除濕的功效。不過,黃鱔性溫,有宿疾者需適量食用。
3. 餃。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習俗,小暑臨近入伏,餃子便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新麥磨粉制成的面皮,包裹著時令蔬菜或鮮肉,形如元寶,寓意“元寶藏福”。餃子皮補氣,餡料多樣,既能健脾開胃,又能補充體力。煮餃子的水別倒掉,加點紫菜、蝦皮,一碗“原湯化原食”的養生湯便成了夏日的絕佳飲品。
忌2事
1. 忌辛辣。
小暑時節,濕熱交蒸,人體本就容易上火。此時若再貪食辛辣,無異于“火上澆油”。辛辣食物不僅會刺激腸胃,引發便秘、口腔潰瘍等問題,還可能加重體內濕氣,導致痤瘡、痔瘡發作。
不妨用醋溜綠豆芽、涼拌黃瓜等清爽小菜替代麻辣菜肴,讓身體在清涼中保持平衡。
2. 忌生冷。冰鎮西瓜、冷飲冰品雖能帶來一時的暢快,卻會對脾胃造成“致命暴擊”。
中醫認為,“寒涼傷胃”,過度食用生冷食物,會導致陽氣受損,引發腹痛、腹瀉等癥狀。若想解暑,不妨煮一碗綠豆湯,或用荷葉、薏米煲粥,既能清熱利濕,又不會損傷脾胃。
起居有道,順時養生
1. 養心:心靜自然涼。“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小暑時節,宜保持心境平和。可在清晨或傍晚,漫步于荷塘邊、樹蔭下,聽蟬鳴、聞荷香,讓身心在自然中舒展。中醫認為,夏季屬火,對應于心,“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故養心之要在于靜心。
2. 祛濕:曬衣曬書驅霉氣。“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小暑前后,陽光充足,正是晾曬衣物、書籍的好時機。將久置的衣物、被褥置于陽光下暴曬,既能殺滅螨蟲,又能祛除霉味;把藏書取出晾曬,可防止蟲蛀,讓書香更持久。這種古老的習俗,實則蘊含著祛濕防霉的養生智慧。
3. 冬病夏治:伏天進補正當時。小暑過后,便是三伏天。此時人體陽氣旺盛,腠理疏松,正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期。對于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冬季易發作的疾病,可通過三伏貼、艾灸等方式,借助天時陽氣,驅除體內伏寒。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時而養,方能事半功倍。
小暑的美,在于它的熱烈與詩意。清晨,看“曉荷承墜露,晚岫障斜陽”;午后,聽“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夜晚,望“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古人在暑熱中尋得的雅趣,至今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不妨在忙碌的生活中,偷得半日閑,煮一壺清茶,讀一卷詩書,讓時光在茶香墨韻中慢下來。
小暑至,盛夏始。這個節氣教會我們的,不僅是如何應對暑熱,更是如何在歲月流轉中,保持對生活的熱愛與敬畏。吃三樣應季食材,忌兩件傷身之事,讓身心在順時調養中安康入伏;賞荷聽雨,曬書品茗,讓日子在詩意棲居中綻放光彩。愿我們在這個小暑時節,既能擁抱夏日的熱烈,又能守住內心的清涼,與家人一起,穩穩度過每一個安康的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