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常年都會發(fā)生大大小小的地震多次,面對這么多次地震,不少網友十分關注是否日本會沉沒?去年日本地震出現一種流體,引起了專家的關注。
據悉,在2024年1月1日,日本能登半島發(fā)生7.6級地震,震動全球。然而,早在這次大地震發(fā)生三年多前的2020年12月左右,該地區(qū)就已呈現出活躍的地震活動。
日本研究人員發(fā)現,一種“流體”(具體成分尚未明確,可能是水或其他液體)在地下上升并擴散至周圍斷層,如同潤滑劑一般,導致斷層更易滑動,從而加劇了地震活動。
目前,關于這種“流體”的來源、具體成分以及當下的狀態(tài),仍存在諸多疑問。為揭開這些謎團,日本國家先進工業(yè)科學技術研究所(AIST)活性斷層和火山研究部的高級研究員大坪誠帶領的研究團隊,正計劃在能登半島展開一項鉆探調查,力圖直接提取流體樣本進行分析。
新計劃!能登半島地震與地下流體
日本專家計劃將在鈴洲市隆起的海岸附近進行地下挖掘,深度或達數公里,從斷層中提取巖石樣本,并對其成分進行詳細分析。此外,研究團隊還計劃在地下安裝長期觀測設備,以監(jiān)測“流體”的動態(tài)變化。
由于該項目預計將在國際合作框架下進行,因此啟動鉆探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研究人員已于上月前往鈴洲市海岸的候選地點進行初步勘察,評估是否有堅硬或大型巖石會對鉆探工作造成干擾。
該地點靠近能登半島地震的震中,研究人員認為通過鉆探約2公里即可到達斷層。流體與地震之間的關系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關注,但直接的數據采集仍然匱乏。此次調查旨在填補這一空白,獲取第一手資料。
影響了能登半島地震的“流體”現在情況如何?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的西村拓哉教授一直在使用衛(wèi)星數據監(jiān)測能登半島的地殼運動。數據顯示,從2020年12月地震活動開始活躍,至2023年5月左右,鈴洲市發(fā)生多次震度6級以上的地震,地面隆起達到6厘米。
根據分析,大約3000萬立方米的流體上升至地下約15公里處,導致了地面隆起。西村教授推測,這些流體可能是在漫長時期內從俯沖板塊分離出來的水,它們進入斷層并使其變得光滑,從而增加了地震活動。
然而,在2024年1月大地震發(fā)生后,西村教授的重新分析顯示,能登半島的地面從地震前就開始下沉,沒有跡象表明流體再次上升。
至于之前上升的流體的去向,可能仍然停留在地下,也可能因大地震造成的斷層大規(guī)模移動而流失,具體情況尚需進一步的地殼變形數據來佐證。
教授表示,他們將繼續(xù)監(jiān)測,觀察是否會再次發(fā)生大規(guī)模變化,并持續(xù)研究流體對地震的影響,因為其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專家分析:流體與地震的關系
事實上,流體與地震的關系并非能登半島獨有。日本氣象廳的觀測數據顯示,自2024年2月以來,山口縣北部發(fā)生的微小地震活動自3月以來一直活躍,截至5月底已發(fā)生1913次地震。
政府的地震調查委員會指出,鑒于震中逐漸變淺和地殼運動的狀態(tài),水等流體的上升可能也在促進山口縣北部的地震活動。此外,在宮崎縣延岡市海岸,也發(fā)現了過去板塊邊界地震的痕跡,調查顯示有水進入該地區(qū)的跡象。
流入斷層的流體導致板塊邊界地震,并使其更易滑動,可能是引發(fā)地震的原因之一。由于該斷層的巖石類型與南海海槽的板塊邊界相似,大坪誠表示,對流體的調查將有助于闡明大地震發(fā)生的機制。
總之,對能登半島地下流體的調查,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該地區(qū)地震活動的成因,也有望為其他地區(qū)的地震研究,乃至對全球地震活動的預測和防范,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