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南古稱演變:海南在唐虞三代稱“南服荒繳”,秦代屬“象郡外徼”,西漢設珠崖、儋耳二郡,正式納入中國版圖。
2、海南名稱起源:“海南”一詞最早出自南北朝時期冼夫人請命設立崖州時,《北史》記載“海南儋耳歸附者千余峒”。
3、瓊州得名:唐代貞元五年(789年)設瓊州都督府,海南稱“瓊”自此開始。
4、建省時間:1988年4月,海南脫離廣東,成為中國最年輕的省份,并設立經濟特區。
5、南海主權見證:宋代稱南海諸島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元代郭守敬曾到西沙進行天文測量,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巡察南海。
6、紅樹林濕地:東寨港紅樹林是中國最大的紅樹林濕地,面積達3337.6公頃,具有重要生態價值。
7、海南長臂猿:全球僅存約37只,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僅分布于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8、海南五公:唐代李德裕、宋代李綱、趙鼎、李光、胡銓五位被貶海南的名臣,被尊為“五公”,其祠堂位于海口五公祠。
9、趙鼎絕食殉節:趙鼎被貶吉陽軍(今三亞)后,因秦檜迫害絕食而死,死前自書銘旌“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
10、蘇東坡在海南:蘇軾被貶儋州期間,傳播文化、興辦教育,寫下“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將海南視為第二故鄉。
11、冼夫人文化:冼夫人被尊為“嶺南圣母”,其“唯用一好心”精神影響深遠,海南現存471座冼廟,軍坡節即為紀念她而設。
12、騎樓老街:海口騎樓始建于南宋,融合南洋巴洛克風格與海南本土特色,2009年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現存600多棟騎樓。
13、炭畫世家:騎樓老街的炭畫技藝用炭精粉繪制肖像,第二代傳人韓翠瓊堅守40余年,作品被列為省級非遺。
14、海南話淵源:屬閩南語系,保留大量古漢語詞匯,分片(文瓊片、海定片等)差異顯著,在泰國、新加坡等地有零星分布。
15、黎族紋身:黎族紋身古稱“繡面”,圖案包含青蛙、幾何紋等,既是氏族標志,也有祈福避邪之意,被稱為“海南島的敦煌壁畫”。
16、三月三節日:黎族傳統節日“三月三”源于上古“上巳節”,青年男女對歌、跳竹竿舞、交換信物,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
17、軍坡節:紀念冼夫人的民間活動,以“裝軍”“過火山”等儀式為特色,2014年祭祖儀式固定在五指山黎峒文化園舉行。
18、黎族鉆木取火:黎族傳統技藝,工具由鉆火板和鉆竿組成,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全省僅不足10人掌握。
19、打柴舞(竹竿舞):黎族最古老舞種之一,起源于古崖州,現僅三亞部分村莊保留原生態表演。
20、海南雞飯起源:海南雞飯原名“雞糒”,源于文昌,后由瓊僑帶到東南亞改良,新加坡“海南雞飯”始祖王義元曾在文昌學藝。
21、五色飯:用桑葉、紅藍藤等天然植物染色,色彩鮮艷,象征五谷豐登,是“三月三”必備美食。
22、鹿回頭:黎族傳說中,青年獵手追逐梅花鹿至南海,鹿化身仙女與他結為夫妻,三亞鹿回頭景區由此得名。
23、大力神射日:黎族神話中,大力神射落6個太陽和月亮,死后化為五指山,象征黎族開拓精神。
24、黎母山傳說:雷公孵化蛇卵生出黎母,她與渡海青年成婚繁衍黎族,黎母山被視為黎族發源地。
25、甘工鳥:黎族姑娘甘工被繼母迫害,化身甘工鳥自由飛翔,象征對自由的向往。
26、椰子的來由:傳說越王頭顱化為椰子,椰葉為箭翎,故事反映古代海南與大陸的文化交融。
27、海南粉起源:明末由福建閩南傳入澄邁,后遍布全島,《正德瓊臺志》記載當時121個墟市均有制作。
28、文昌雞養殖:文昌雞以椰子渣混糠喂養,籠養不運動,肉質軟嫩,是海南“四大名菜”之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