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封被劉備賜死,震動蜀漢內部。
劉備后來察覺自己中了離間計,權力向諸葛亮傾斜,趕緊通過重用趙云等措施穩住后方。
原來,趙云成了大局的關鍵。
劉封是誰
劉封本名寇封,長沙人,非劉備親生骨肉,出身清白,武藝高強,頭腦冷靜。
劉備占據荊州時收其為義子,并更姓為劉,隨軍出征。
他跟隨劉備入川,參與攻占雒縣,鎮守江州,進入成都后統兵作戰,逐漸成為深受信任的將領。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命劉封與孟達駐守上庸,此地處于荊州與西城之間,戰略位置極其關鍵。
孟達原是劉璋舊部,歸順劉備后人脈廣泛。
劉封治軍嚴謹,與孟達性格不合,難以共事。
關羽攻打襄樊期間,曾兩次請求增援,劉封未予響應。
孟達建議應以穩固本地為主,稱新附之地局勢不穩,若出兵恐失地盤。
劉封采納此意見,未派軍隊支援,僅回信稱兵力不足。
隨著關羽戰敗身亡、荊州淪陷,劉封的決策使其陷入被動局面。
曹魏離間,蜀漢內部博弈
孟達投靠曹魏并非臨時起意。
在駐守上庸期間,他與劉封關系緊張,治軍理念沖突不斷,加之孟達人脈深厚,消息靈通,投降后向曹丕透露劉封難以掌控。
曹丕利用劉封義子身份精心設計挑撥手段。
曹魏方面派人安撫孟達,將其安置于新城,給予兵權與土地,并附一封語氣親切的書信,兩度提及劉封,暗含拉攏之意。
這封信傳至蜀地,落入諸葛亮手中。
曹魏的目的并非促使劉封叛變,而是借此引發劉備對其產生懷疑,利用其義子身份和軍事地位制造內部矛盾,此舉加深了劉備對劉封的猜忌,為后續賜死埋下伏筆。
劉封在上庸時期,蜀漢內部派系斗爭初現端倪。
荊州派以關羽、張飛為首,強調前線擴張;益州派則由諸葛亮主導,注重后方治理與穩定。
作為義子,劉封地位特殊,既未完全融入任何一派,又因掌握軍權而對益州派形成潛在威脅。
孟達降魏后,益州派借機放大劉封未能救援關羽的責任,意圖削弱其影響力。
諸葛亮推動處理劉封,不僅因其軍權過重,更因義子身份可能影響劉禪繼位的穩定性。
曹魏的挑撥與益州派的壓力共同作用,使劉封陷入孤立無援之境,最終成為權力爭斗中的犧牲品。
劉封被賜死,劉備中計
劉封返回成都時,處境極為不利。
孟達降魏、荊州失守、關羽陣亡,劉封未施援手的責任被無限放大。
他帶傷進城,無人迎接,住宿安排簡陋,軍中舊友也刻意疏遠,輿論壓力巨大。
劉備召見劉封,僅要求其呈交戰報,未多言語。
諸葛亮進宮面陳,建議處置劉封,稱其剛毅難馴,長期掌兵將危及后方安全。
次日朝議,趙云上奏,認為劉封之事屬軍務范疇,應由劉備裁決。
第三天,劉備下令劉封自盡,未經過審訊或申辯。
賜死當夜,成都落雨,劉封棺木悄然運出城外,未公開宣告。
事后,劉備察覺自己落入圈套。
孟達所呈報告與曹魏來信暴露了離間企圖,諸葛亮的建議恰好利用了劉備對皇權穩定的擔憂。
事實上,劉封并非真正威脅,未援關羽也有戰略考量,但其義子身份與軍權使其成為曹魏挑撥的目標。
劉備意識到,賜死劉封不僅削弱了軍中實力,還導致權力進一步向諸葛亮集中,破壞了原有的權力平衡。
為確保劉禪未來不受權臣掣肘,劉備開始思考人事調整方案。
趙云成了補救措施里的關鍵人物
劉封去世后,上庸防線出現動蕩,軍心不穩。
諸葛亮提議重新部署益州防務,趙云主動請纓,接管劉封原有部隊。
趙云以往多執行短期作戰任務,未曾負責后勤或政治事務,此次接手上庸是一項全新挑戰。
趙云到任后迅速行動,撤換八名劉封舊部將領,調往邊遠哨崗,以防派系沖突。他親自巡視營地,重新分配武器糧草,制定新的軍紀制度,強調“主將陣亡不得動搖軍心”。
短短三個月內,他徹查貪腐行為,整頓軍務,成功穩住上庸防線,魏軍未敢輕舉妄動。
趙云果斷有力的舉措有效填補了劉封死后留下的軍事真空。
劉備通過人事調整實現權力制衡,防止諸葛亮獨攬大權。
在白帝城托孤之際,劉備將輔政重任交付諸葛亮與李嚴,令李嚴掌握兵權,形成軍政分立格局。
李嚴升遷意在牽制諸葛亮的丞相職權,為劉禪將來提供更多支持保障。
劉備特別安排趙云輔佐劉禪,趙云以忠誠可靠與軍中威望著稱,被任命留守成都,主管后方軍務與劉禪安全,不再參與前線征戰。
這一安排使趙云成為劉禪的重要依靠力量,防范權臣威脅,鞏固皇權。
趙云的存在為劉禪初期統治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時限制了益州派勢力的擴張。
他的補救措施不僅穩住了上庸局勢,還增強了蜀漢軍心凝聚力。他制定新軍規、強化紀律、清理腐敗、整備后勤,贏得將士信賴。
三個月后,軍情報告顯示上庸防線固若金湯,孟達雖居新城卻未有動作。
趙云留在成都后,繼續負責軍務管理,監督后方穩定,其存在使劉禪即位初期免受權臣壓迫,軍心穩固。
趙云的舉措為劉備日后伐吳提供了堅實的后方支撐,確保蜀漢未因劉封之死而陷入混亂。趙云的忠貞與威望成為軍心的堅強支柱,為劉備的戰略部署提供了堅實保障。
參考資料:1.《三國志·蜀書·劉封傳》,原著:陳壽,注引裴松之,《中華書局三國志點校本》1997年版。2.《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司馬光撰,宋本校注本,中華書局2002年修訂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