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24小時,華盛頓徹底炸了鍋,一個接一個的壞消息。
更扎心的是,CNN突然甩出一份內部文件,直接打臉特朗普。
到底誰在背后捅刀子?這場轟轟烈烈的"抓內鬼"大戲,會把美國政壇攪成什么樣?
作者-山
這場風暴有多猛
1.2億次,680點。
就這兩個數字,足以說明過去24小時美國政壇經歷了什么,推特上關于#TrumpCrisis的話題,短短一天內產生了1.2億次互動,這個數字什么概念?
比超級碗決賽的討論熱度還要高出三倍,而華爾街那邊,道瓊斯指數單日暴跌680點,創下了今年以來的最大跌幅。
你想想,連華爾街那幫老狐貍都慌了,足見這事兒的震撼程度。CNN、FOX News、MSNBC三大電視網,24小時滾動播報這場政治風暴。
平時收視率不溫不火的政治新聞節目,一夜之間成了全美最受關注的內容。主持人們的眼珠子都快黏在新聞稿上了,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爆炸性細節。
說實話,這場面確實夠震撼的。從早上第一條爆料新聞開始,每隔幾個小時就有新的猛料爆出。
白宮新聞發言人的電話被打爆,記者們像餓狼一樣守在各個部門門口。整個華盛頓的政治圈,都被這股信息風暴攪得天翻地覆。
更有意思的是,白宮內部已經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大清洗"。司法部、FBI、NSA組成的聯合調查組火速成立,48小時內啟動測謊檢測。
白宮辦公廳主任下令,所有涉密人員必須上交通訊設備,實施"信息隔離"措施。這種做法,連冷戰時期都少見。
熱鬧看夠了,真正的好戲在白宮內部。
軍事行動這筆賬怎么算
這下尷尬了,鉆地彈居然沒鉆透。
特朗普口中的"歷史性勝利",現在看來更像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政治秀。美軍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究竟效果如何?
從五角大樓泄露出來的情報顯示,真相遠比白宮宣傳的要復雜得多。美軍最高將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在國會閉門簡報會上的表態,簡直就是在特朗普的傷口上撒鹽。
他明確表示,美軍對伊朗中部伊斯法罕核設施的攻擊,僅僅發射了戰斧導彈,并未投下那枚威力巨大的GBU-57重型鉆地炸彈。
原因很簡單,核設施埋得太深,即便使用最先進的鉆地武器,也不可能一擊致命。你說這算什么?
花了大價錢,調動了最精銳的力量,結果就撓了個癢癢。更要命的是,自己人還在打臉。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的評估報告,更是給特朗普的"勝利論"澆了一盆冷水。報告顯示,伊朗核設施雖然遭受了嚴重損毀,但遠未被徹底摧毀。
伊朗依舊具備相關生產能力,僅需幾個月時間,就能重啟離心機并開展濃縮鈾生產。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這場代價高昂的軍事行動,充其量只是讓伊朗的核計劃暫停了幾個月。而伊朗方面的反應,更是讓華盛頓感到頭疼。
他們不僅在第一時間反駁了美國的"勝利宣言",還加速了對福爾多核設施的重建工作。
更讓特朗普憤怒的是,這些"內幕消息"居然通過媒體大白于天下?!度A盛頓郵報》援引四位熟悉內情的消息人士稱,美國截獲了伊朗高級官員的通信內容。
在這些私密交流中,伊朗官員表示,美軍此次襲擊造成的破壞力,遠未達到他們的預期。
仗打成這樣,政治賬單自然就來了。
內政這團火燒得有多旺
43%的支持率,說難聽點就是十個人里有六個不待見他。
這份來自《新聞周刊》的最新民調,簡直就是往特朗普心口上插了一刀。支持率降至歷史最低點,反對率高達53%,凈支持率為負10%。
對于一個總統來說,這樣的數字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連任之路變得險象環生。但更讓特朗普頭疼的,還不是民調數字,而是黨內的分化跡象。
在參議院關于"大而美"法案的投票中,竟然有三名共和黨參議員選擇了倒戈。雖然最終在副總統萬斯的關鍵一票下,法案以51比50的微弱優勢通過,但這個結果暴露的問題比成功更令人擔憂。
連自己黨內的人都開始跳船,這可不是好兆頭。參議院原本有53名共和黨人,理論上應該是鐵板一塊的支持。
但現實卻是,至少有2到3人開始對特朗普的政策表示懷疑。這種黨內不和諧的聲音,在此前關于"對等關稅"的爭議中就已經顯現。
當時就有不少共和黨參議員公開譴責特朗普的貿易政策,認為加征關稅會傷害美國消費者的利益。
經濟數據更是雪上加霜。美國第一季度GDP竟然出現了0.5%的負增長,這在特朗普的執政生涯中極為罕見。
GDP負增長0.5%,這經濟牌算是打砸了。要知道,經濟表現一直是特朗普引以為豪的政績,現在卻成了他連任路上的絆腳石。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態度,更是讓白宮感到無奈,面對特朗普降息的暗示和壓力,鮑威爾斷然拒絕,稱"經濟未明顯衰退,通脹可控"。
這種公開的不配合,讓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暴跳如雷,指責鮑威爾"不符合美國長遠利益"。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注定了特朗普的憤怒只能是無效輸出。
更讓人擔憂的是,國會預算辦公室的評估顯示,"大而美"法案將使美國未來10年國債增加3.3萬億美元,債務與GDP的比率可能達到125%。
這樣的債務水平,即便對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來說,也是相當危險的。
國內這么一鬧騰,國際上自然有人看笑話。
這局棋還能怎么下
老實說,特朗普現在的選擇真不多。
國內政治危機四伏,國際形勢也在朝著對美國不利的方向發展。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傳統盟友開始對美國的政策表示質疑。
日本、韓國、印度、巴西和歐盟,這些重要的貿易伙伴,集體向白宮施壓,要求明確關稅政策的走向。
7月9日,關稅暫停的截止期日益逼近,特朗普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繼續加征關稅,會進一步推高國內物價,加劇通脹壓力。
但如果選擇妥協,又會暴露美國經濟霸權的衰落,損害其在國際貿易中的話語權。
你看伊朗那邊,已經開始跟中國眉來眼去了。據可靠消息,伊朗高層正在考慮采購36架中國殲-10CE戰斗機,以彌補在與以色列沖突中暴露的空軍力量不足。
這個消息,對華盛頓來說無疑是個噩耗。伊朗轉向東方尋求軍事合作,標志著美國在中東地區影響力的進一步下降。
而俄羅斯那邊,普京的態度也越來越強硬。他公開指責北約違背了"不向東擴張"的承諾,認為俄羅斯被西方欺騙了。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想要"迅速解決俄烏沖突"的承諾,顯然已經成了空中樓閣。
更讓人意外的是,巴基斯坦突然宣布撤回對特朗普角逐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的推舉。作為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強烈譴責美國對伊朗的軍事打擊,指控特朗普"涉嫌戰爭罪"。
這一變化,徹底打亂了特朗普的外交布局。原本想通過修補美巴關系來平衡南亞地緣政治的戰略,現在看來已經破產。
前總統奧巴馬和小布什的公開批評,更是讓特朗普感到孤立。兩位前總統罕見地聯手,質疑特朗普解散美國國際開發署的決定,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特別是小布什,作為共和黨的前總統,他的批評聲音在黨內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美國這張牌,還能打幾輪?從目前的情況看,特朗普正面臨著上臺以來最嚴重的多重危機。
內政方面,支持率暴跌、黨內分化、經濟數據難看;外交方面,盟友離心、對手強硬、地區影響力下降。
前院的火還沒撲滅,后院又燒起來了。
結語
傳統那套"美國例外論",在這輪危機面前顯得有點站不住腳。
說白了,再強大的國家,內部一旦出現信任危機,外在的光環也會黯淡下來。特朗普現在面臨的,不只是幾個政治對手的挑戰,而是整個體系對他的質疑。
這種質疑一旦形成共識,想要逆轉就太難了。
從這24小時的連鎖反應來看,美國政治體系的脆弱性暴露無遺。一份泄露的情報評估,就能引發如此大規模的政治風暴,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性。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美國的制度設計雖然有制衡機制,但在信息時代,這種制衡往往會演變成相互拆臺。
當政府部門之間缺乏基本信任時,國家的戰略決策就會變得支離破碎,難以形成合力。
你覺得特朗普這次能扛過去嗎?歡迎說說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