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動蕩,一波未平,另一波又驟然興起。
此時此刻,美國正深陷對伊施壓與俄烏干預的雙重戰略布局之際,白宮卻接連陷入多個不利境地。
在這關鍵時刻,特朗普至少面臨三重壓力,恐怕也只能默然以對。
一,50:51,美國改革法案艱難通過,特朗普難言欣喜。
7月1日,由美國總統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改革法案,在參議院以微弱優勢獲得通過。這意味著,一旦該法案經國會最終確認并提交至總統簽署,便將正式生效。
盡管法案得以通過,但特朗普未必因此感到欣慰。因為這一法案將帶來深遠影響。
首先,若美國削減清潔能源支持政策,其在該領域本就落后于中國的現狀將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影響國家電力供應;
其次,人工智能發展高度依賴穩定能源供給,而光伏與儲能系統是關鍵解決方案。特朗普此舉或將限制可再生能源擴張,從而制約AI技術競爭力。以GPT-4為例,其訓練過程消耗大量電力,若缺乏可持續能源支撐,美國將在AI競賽中難以抗衡中國;
第三,特朗普曾承諾縮減財政赤字,如今卻推動提高債務上限5萬億美元,違背競選諾言,加劇債務危機風險。明年中期選舉臨近,選民信心恐受打擊。
目前,該法案尚未完成總統簽署程序,已引發多方爭議。民主黨強烈反對,昔日盟友馬斯克也卷入風波。投票結果公布后,馬斯克批評共和黨為“貪婪政黨”,表示將資助民主黨奪回國會主導權,并考慮組建新政黨挑戰現有兩黨格局。
馬斯克的言論削弱了共和黨凝聚力,已有議員態度動搖,預示黨內分裂風險上升,也讓特朗普情緒緊張。他隨即反擊,要求馬斯克“返回南非”,并威脅對其企業展開調查、取消補貼,雙方矛盾激化,政壇震蕩加劇。
此外,2號當天,特朗普態度出現微妙變化,稱將“適度控制支出”,雖未明確讓步幅度,但釋放緩和信號。然而,另一項決策再次激起輿論反彈。
二,特朗普突然下令!解散國際開發署,奧巴馬發聲表態。
長期以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在全球范圍內開展所謂“援助”行動,實則滲透政治意圖。在古巴,其資助建立社交平臺監控異見人士、煽動反對勢力;在拉美多國,長期扶持反政府媒體削弱左翼政權根基;在中東與東歐地區,借“媒體發展”塑造親美輿論環境。
在亞太區域,USAID活動頻繁。在緬甸等地資助當地媒體被指干涉內政;在中國香港問題上,雖未直接參與相關事件,但其資助機構被曝與抗議團體存在聯系。
如今,這個飽受全球多國譴責、被視為“顏色革命”工具的機構即將終結運營!
7月1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即日起關閉運作64年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該機構曾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投入資金超過7150億美元,是美國對外援助體系的核心力量。
特朗普此舉并非意味著放棄干涉他國內政。一方面,部分重點項目轉移至國務院管理,體現其“減支不減控”的策略;另一方面,該機構作為美國“人權代言人”的象征平臺,其消失或更多影響國內利益集團。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與小布什罕見聯合發聲,公開反對特朗普解散USAID的決定。
奧巴馬隸屬民主黨,小布什代表共和黨,二人共同批評表明,特朗普不僅遭遇民主黨抵制,也面臨黨內質疑。這種跨黨派批評可能演變為聯合施壓,增加其執政風險。與此同時,中東方向再傳新動態。
第三件事,伊朗:終止合作!白宮或陷入被動。
當地時間7月2日,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簽署命令,暫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所有協作。
同時,MAXAR公司發布衛星圖像顯示,福爾多核設施周邊有工程設備作業,包括挖掘機、起重機等,現場可見多名工作人員操作,山體下方道路兩側停放車輛。
此前,特朗普多次宣稱美軍空襲已徹底摧毀福爾多核設施,使伊朗核能力倒退數十年。
不過,情報部門評估指出,此次襲擊效果遠低于預期。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格羅西亦表示,伊朗可能在幾個月內恢復濃縮鈾生產。
當前事實表明,伊朗不僅恢復核設施運轉,還切斷外部監督渠道。這直接質疑了特朗普政府此前所有聲明的可信度。
更令白宮棘手的是,若伊朗繼續推進無監管核計劃,美國將面臨更多安全威脅。這不僅削弱美方談判籌碼,也使其在戰略層面陷入被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任期內曾下達對伊空襲指令,將美國推向戰爭邊緣,招致國內廣泛批評。倘若證實軍事打擊未能達成目標,特朗普或將承受更大輿論壓力。
無可否認,特朗普當下確實陷入多重困境,未來如何破局,亟需慎重權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