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2年,神鳳元年,孫權去世。由于繼位的孫亮當時尚未滿十歲,這使得孫權在去世之前必須選擇一位合適的托孤大臣來輔佐孫亮治理東吳。在歷史上,負責托孤的權臣通常有三種類型:其一,皇室宗親(例如曹爽);其二,元老重臣(如諸葛武侯);其三,幾乎沒有與舊朝權力體系交集的心腹之人(如霍光)。
然而,孫權所選的首席托孤大臣卻是諸葛武侯的侄子,諸葛瑾之子諸葛恪。必須指出的是,諸葛恪并不屬于皇室宗親,也不是元老重臣。更值得關注的是,被驅逐的太子孫和其實是諸葛恪的外甥女婿,而此時孫和依然健在。那么,孫權在臨終前為何將重任托付給諸葛恪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首先,當孫權去世時已有七十一歲,他執政長達二十四年,實際掌權時間則達五十二年,成為漢末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長時間的權力集中導致一個明顯的后果:許多東吳的元老重臣在孫權去世前已有所去世。而在孫權晚年,東吳的政治舞臺上已經出現了許多年輕的二代子弟,諸葛恪恰是其中的佼佼者,令孫權放心將權力交予他。
其次,在孫權執政的后期,孫權的第三子、太子孫和與第四子、魯王孫霸之間發生了長達八年的“二宮之爭”(又稱南魯黨爭)。這一權力斗爭也波及到東吳的許多孫姓宗室,如孫魯班和孫峻等。此事極大地削弱了孫權對孫姓宗室的信任,使他在晚年不愿讓這些宗室成員把持朝政權力。
第三,除了孫姓宗室,二宮之爭對江東地方士族與孫權的關系也造成了嚴重的損害,甚至連著名將領陸遜都因其間接受到影響而死去。隨著孫姓宗室與江東士族之間的信任逐漸破裂,孫權只能轉而依賴于南遷士人所形成的支持基礎,而諸葛瑾恰為該團體的領袖,諸葛恪則作為二代領袖,自然受到重視。
最后,盡管孫權在臨終前選擇將東吳的政權托付給諸葛恪,但他同時也指定了五位托孤大臣(諸葛恪、孫弘、孫峻、滕胤、呂據)。其中,諸葛恪、滕胤、呂據均為南遷士人的子弟,孫峻則為東吳宗室,而孫弘則和諸葛恪素來不合且屬于魯王孫霸的余黨。這樣的組合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對諸葛恪的制衡,確保權力的相對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