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對夫婦帶10個月大嬰兒在上海動物園游玩時,由于園內唯一母嬰室位于大門外,步行需15分鐘,家長遂進入有空調的科學教育館角落用奶瓶喂奶,遭工作人員以“禁止飲食”為由驅趕。
6月30日晚,上海動物園發布通告致歉。通告稱,經查,2025年6月14日,游客茅先生一家在該園科學教育館展廳內給嬰兒用奶瓶喂奶,現場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勸阻茅先生及其家人在展廳喂奶過程中處理不當,雙方發生言語沖突。
通告稱,“我園對工作人員教育培訓不夠到位,對茅先生的投訴處理不夠有效,給茅先生及其家人造成傷害。對此,我們深表歉意。事件發生以后,我園與茅先生積極溝通、表達歉意并聽取意見,目前已得到了茅先生的諒解。”
上海動物園因工作人員驅趕在科學教育館內用奶瓶喂養嬰兒的游客家庭,引發輿論爭議。盡管園方事后致歉,但事件暴露出的公共服務短板與人性化缺失仍值得深思。在“兒童友好型社會”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恰恰體現在如何對待最柔軟的群體——嬰兒與他們的父母。
園方強調“禁止飲食”的規則本無可厚非,但面對一名10個月大的嬰兒,規則的執行是否需要更多靈活性?嬰兒的生理需求不同于普通游客的“飲食行為”,饑餓時的哭鬧無法通過“延遲滿足”解決。若工作人員能主動引導至合適區域,或暫時允許喂奶后再善意提醒,沖突完全可以避免。公共服務的人性化,不在于規則的嚴苛,而在于對特殊需求的體察與變通。
反觀涉事的科學教育館,其功能本就是傳播科學、啟迪愛心。若工作人員能以“呵護生命”的教育視角看待嬰兒喂奶的需求,甚至借此向公眾傳遞哺乳常識,反而能彰顯場館的公益價值。遺憾的是,機械的規則執行讓一場本可溫馨的場景,變成了對親子家庭的傷害。
事件中另一個爭議點是母嬰室的設置。園方唯一的母嬰室位于大門外,步行需15分鐘,對攜帶嬰兒的家長極不便利。這一設計顯然未充分考慮母嬰群體的實際需求。
近年來,國內許多城市已將母嬰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服務標準。例如,北京動物園在主要游覽路線設置多處母嬰室,深圳部分公園甚至配備移動母嬰車。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理應在細節上展現更高水準。母嬰室的“可及性”不僅關乎便利,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它傳遞的是一種態度:兒童與家長的權益值得被優先保障。
園方的及時道歉值得肯定,但若止步于此,類似矛盾仍會重演。真正的反思應加強員工培訓,規則執行需兼顧同理心,對哺乳、嬰兒喂食等特殊情況制定明確指引。
一座文明的動物園,不僅是動物的庇護所,更應是人文關懷的展示窗口。驅趕喂奶嬰兒的家長,暴露的是服務意識的僵化;而主動為母嬰提供便利,則能傳遞城市的溫暖與包容。
此事為所有公共場所敲響警鐘:在制定規則時,請多問一句“嬰兒怎么辦?老人怎么辦?特殊需求者怎么辦?”唯有將人的需求置于中心,規則才能真正成為文明的基石,而非冷漠的擋箭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