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企業,準備好開門了嗎?
文:中外管理傳媒 莊文靜
管理解讀:上海稻盛利他阿米巴策劃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實效阿米巴開創者、原稻盛和夫同聲翻譯 曹寓剛
去工廠參觀,正在成為年輕人的全新旅游體驗。
2025年1月,小米汽車工廠開放參觀。單場活動限20人參加,但報名人數卻有4600人多,中簽率僅為0.4%,難度堪比車牌搖號。再看宇樹科技,參觀活動被黃牛炒到3000元一場,仍是一票難求。
早在2024年,“工業旅游”的社媒聲量和互動量比2023年上漲了125%。近5年,至少有13家企業開放工廠游,以汽車制造、食品飲料類為主,甚至還有鋼鐵企業加入其中。工廠游,被一些年輕人視為帶孩子體驗科技發展、工業文明的大課堂,能實地考察、探秘高精尖的工廠和科研基地,比科技館還要更真實、全面。還有一類旅游者,把它當作一場穿越舊工業文明的懷舊之旅。還有的參觀者,則是企業的粉絲級消費者,純粹熱愛。
那么,企業究竟為何要開展工廠游活動?在工廠游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經營考量與動因?
工廠游意在“經營人心”
中外管理:近期像小米汽車工廠、宇樹科技等高精尖企業參觀一票難求。您如何看待這種“工廠游”從過去的商務考察、技術交流,轉變為面向大眾,尤其是年輕人和親子家庭的“景點”?這反映了社會和企業怎樣的變化?
曹寓剛:作為工業旅游,首先就是要讓人“看到”實際情況,有個感性認識,百聞不如一見。但是“看到”和“知道”還是兩回事,還要讓人“知道”,也就是要理解其中的原理、歷史、運作方式等等。作為企業,還要“做到”,這要靠自己的實踐或通過專業老師的輔導實現。
就像稻盛和夫所說“知道和做到完全是兩回事”。
同時,工業旅游的興起,是企業開放包容、社會責任的體現,也體現了時代信任關系的重構。
過去的工廠開放活動,通常是垂直領域的專業交流,如今卻成了大眾用腳步投票的社會課堂——這背后藏著兩重覺醒,一是消費者厭倦了被廣告投喂,渴望親眼見證產品誕生的溫度;二是企業也意識到,最堅固的品牌護城河不是專利墻,而是打開大門后,消費者、用戶身臨其境后發出的真誠驚嘆。而他們是企業最好的宣傳者、廣告傳播者。
就像稻盛和夫常說的“經營的本質是經營人心”。當流水線成為與消費者的情感紐帶,成為更多真實的口碑,工業文明就有了呼吸。
中外管理:企業開放工廠游,除了營收、營銷曝光等直接商業目的,更深層次的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曹寓剛:稻盛和夫強調“利他”是經營的起點和終點。有的參觀者反饋說,自己的孩子參觀完工廠,對機械產生了強烈興趣,還自制“機械城堡”,這種啟蒙價值大不大?是不是利他?利他經營就像播種一樣,企業向公眾展示精密制造,是不是在重塑人們對于“中國制造”的認知?讓孩子觸摸數控機床,是不是就在他們心里,埋下了未來工程師的種子?當游客為垃圾處理廠里的巨型抓手歡呼時,是不是環保理念就已悄悄扎根?
開放工廠游的企業,不僅是為大眾做了科普教育、增進公眾對制造業的理解,同時也是提升社會信任、滿足公眾精神需求,甚至也體現了一種社會責任。
其實,這正是稻盛哲學的精髓:利潤只是結果,利他才是根脈。
工業游不止于商業創新
中外管理:工廠游在構建深層次的品牌信任方面,比傳統的廣告營銷優勢在哪里?它如何幫助企業講述更打動人心的品牌故事?
曹寓剛:事實上,工廠游意義是與用戶建立了鏈接和信任,同時也是推動粉絲經濟的一種方式。
傳統廣告在拼命說服來博取信任,工廠游只需輕聲地說“請驗證”。重要的是,這會帶來信任的裂變效應,年輕人都喜歡在社交空間發布自己的動態,特別是這種有趣的經歷和體驗,每一位看到的人都是一次有效的、超越廣告的觸達。特別是這種來自第三方的認證,正是稻盛哲學追求的“以心傳心”。當企業敢于把后臺變成前臺,商業信任便完成了從紙張契約到心靈契約的升維。
中外管理:您認為將工廠游僅僅視為“新的廣告位”或“營銷手段”是否足夠?從企業長期品牌價值構建的角度看,工廠游應該承載哪些使命?
曹寓剛:如果只是把工廠游當作廣告,就太小看這場變革了。那里面有工業遺產的文化新生,有產業火種的傳遞,有企業公民的責任踐行。事實上,真正的品牌傳播之道,是把工廠游變成社會價值樞紐——連接社區情感、澆灌人才幼苗、反哺行業進化的場域,這才是利他經營的時空縱深。
工廠游對于企業來說,帶來的是信任溢價。當企業用透明贏得信任后,客戶愿意為“看得見的質量”多付出更多的溢價,這恰恰是稻盛和夫“創造高收益”哲學的生動詮釋,真誠信賴永遠有市場定價權。
中外管理:從數據上看,中國工業旅游占比遠低于全球水平。您如何看待工廠游在中國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方向?要使其成為更主流的趨勢并持續創造價值,企業端最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提升和創新?
曹寓剛:我們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這本該是最富魅力的“實景劇本殺”。破局需要三把鑰匙:內容上學習德國奔馳博物館,用AR技術讓保密車間“虛擬透明”;生態上可嘗試汽車廠聯動電池商、零件商打造“工業旅游走廊”。最迫切的是轉變思維——工廠游,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制造業與公眾的會客廳,還可能是對產業未來的人才培養基地。但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開門迎客。
我常問客戶三個問題:在文化層面上,你們是否真心認同“開放共生”?如果是強管控型企業就要慎行。在能力層面上,能否組建懂技術、會講故事的講解團隊?在戰略層面上,究竟要品牌曝光、教育普惠還是銷售轉化?稻盛和夫有一句告誡:“判斷不在得失中,在是非間”。如果只是為了追風口開門,那就大可不必。
“自利則生,利他則久”,透過工廠游現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商業創新,其實也是企業從“利潤孤島”向“價值大陸”的遷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