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這幾天,全國高考分數線陸續揭曉,很多地方出現了高分段考生扎堆的現象:
北京698分以上113人,684分以上超500人,遠超清北普通批在京的計劃錄取人數395人;
高考大省河南更甚。700分以上有108人,690分以上416人,很可能700分都夠不到清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
此外,浙江、上海等地的高分段考生人數同樣激增。有網友無奈地表示,在浙江“693分可能考不上清北;683分想考上復交夠嗆”。
這絕非夸張的調侃,而是殘酷的現實——高考難度絲毫不降,高分人數卻不減反增。如此亮眼的成績,卻擠不進夢校。
怎一個卷字了得!
家有學齡娃,我看到這些信息后,內心掀起了驚濤駭浪。頭部學霸們的競爭尚且如此激烈,更何況大部分普通孩子呢?
不禁要問,對于普娃,面對如今這樣的升學大環境,教育的方向在哪里,他們的出路又在哪里?
扎心!雞娃十八年換來爛尾娃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帖子——海淀十八年雞娃終點:高考582分。
這是一個零七年出生的女孩。從小到大,父母對她可謂是奮力托舉:
她從一歲開始各種啟蒙,在幼兒園期間學了英語、鋼琴、舞蹈和畫畫。
小學階段,她的履歷吊打了很多同齡人:英語KET、PET、FCE卓越,鋼琴九級,葉圣陶杯一等獎三次,AS一等獎八次,市三好,紅領巾三星,畫畫比賽一等獎若干……
初中階段,就讀中關村某六小強,三年周末始終在補課,語數英物理全面鋪開,中考順利壓線考取頂尖名校人大附中。
但進入高中以后,由于身邊高手太多,女孩第一次考試全校排名才六百多。她接受不了這個事實,自信心嚴重受挫,因此開始厭學擺爛,成績也大幅度倒退。
到了高三,女孩自己調整過來,決定奮起直追。那一年,她瘋狂補課,補課費花了小幾十萬。
最終,高考成績出來了——582分。在北京,這屬于一個差強人意的分數,但在18年費心雞娃的投入和預期面前,顯然不盡如人意。
如此高開低走的“爛尾娃”,換作任何一個父母恐怕都會破防。可這或許已經是我們雞娃的天花板。
還有更多的孩子,并沒有再次振作起來,而是在厭學的路上就此一蹶不振。
身邊就有一位同事,印象里對教育非常有一套。
記得她女兒小的時候,她總是時不時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點滴進步。每次聊天時,也很熱衷于交流雞娃經驗,會向我們推薦各種培訓班。
看得出來,她對女兒的學習相當用心,女孩的成績也始終不錯。
可最近幾年,同事聊孩子越來越少,人也越來越沉寂。事后我們才得知,她女兒在初三時得了抑郁癥,病情嚴重到起不了床,無奈之下只能休學,錯過了當年的中考。
后來,聽說女孩復讀了一年,再次中考去了一所中職學校。
眼看著同事肉眼可見的衰老、憔悴,我們都無比唏噓。想當年,她女兒活潑伶俐的模樣歷歷在目,誰曾想結局竟是這樣……
很多人都說,現在的教育總讓人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大人費盡心血,從小就開始精心規劃,到頭來孩子依然不上不下,只考出一個平平無奇的分數,就讀一所平平無奇的學校;
大人散盡千金,把教育當成最大一筆投資,結果孩子畢業后依然求職處處碰壁,指望靠工資回本遙遙無期……
想起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的話:
“孩子生來都是普通的,任何人的成長都始于普通。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普通孩子來培養,孩子會不斷給你驚喜;相反,你不把孩子當成一個普通人來培養,孩子將來變得‘不正常’的概率會非常高。”
這或許正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事實——我們的孩子就是普娃,未來大概率也是一個普通人,高考五百來分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扎心的真相提醒我們——現如今,雞娃的思路必須要變了!如果大人依然以成績為導向去雞娃,把教育的成就感寄托在升學考試的分數上,一切都是為了孩子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在社會價值框架里永遠不掉隊,那么大概率換來的只有失望。
從容教育的前提,是家長內心強大
然而不可否認,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家長很難做到真正的松弛。
上周和好友小聚,一見面就看她哭喪著臉,說自己這兩天吃不下睡不著,感覺快抑郁了。
細問之下得知,原來是她兒子期末考試由于答題卡沒來得及涂完,結果成績滑鐵盧,導致沒有評上三好生。
原本想安慰幾句,可好友的話讓我無言以答:
“因為低級失誤,這幾年的努力都白費了,擇校泡湯了,我氣到胸口疼!”
“你不知道現在有多卷,他們班上將近20個三好生!每個家長都在拼命雞娃,但凡松懈一點就掉下去了……”
她說得沒錯。在我們當地,小升初要想進入那幾所重點學校,必須小學階段全優全三好才有資格報名。
而但凡進了普通學校,嚴峻的升學率擺在那兒,確實和好學校差了一大截。
正因如此,我身邊大部分家長都在卯足了勁地雞娃,只為幫孩子在升學競爭中可以夠到門檻。
為了兒子能擇校,好友這幾年來步步為營,不敢有絲毫懈怠,沒想到小家伙卻在五年級下學期折戟。
眼看著擇校入場券已經近在咫尺了,最后卻功虧一簣,這感覺怎能不捶胸頓足。
好友哭訴一番后,朝我無力地說道:“我已經卷不動了,愛咋咋地吧……”
可下一秒,補課機構的電話打來,她又興沖沖地接聽,答應了讓兒子下周去試聽。
這何嘗不是我們這屆家長的真實寫照呢?一方面抗拒并控訴著教育的內卷,另一方面卻為了孩子的教育心甘情愿掏錢,沒有絲毫猶豫和手軟。
有機構調查顯示,2024年我國一二線城市家庭孩均教育消費總支出為40608元,孩均教育負擔率高達29%。
卷不動,但必須卷;想躺平,又不敢躺。這或許正是這屆家長的真實寫照。我們都不由自主地被現實所裹挾,如同仰臥起坐一般,焦慮著,拼命著,煎熬著,明知道不應該這樣,可誰也不敢先停下來。
想起前段時間參加家長會時,學校請來的一位教育專家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請各位家長想一想,你對孩子真正的期望是什么?或者說,排在第一位的期望是什么?
是期望ta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內在充盈的人,還是期望ta循著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路徑,始終不落在人后?
如果孩子一生平凡,并沒有取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或優秀,難道就不配幸福嗎?”
這番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養育路上注定會深受外界影響。
但教育水平的高低就在于,大人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地去盲目雞娃,還是保持內核強大、目標堅定,能幫孩子消化掉來自學校和社會的成長壓力,并轉化為繼續前行的動力。
當我們自己的教育心態健康以后,就會發現那些困擾或讓我們煩惱焦慮的問題,可能都不是大問題。
正如網上的一條評論:“個體是無解的,只能緩解。所以只要在這個結構中幸存下來,心力不被摧毀,那就是贏家。”
改變,從放下對成績的執念開始
不久前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帖子。
帖主是今年的中考生,成績放榜后發現自己考了633分,比預估分數低了近十分,心態崩了。
更讓她難受的是,她的父親當場把電腦摔了,想盡一切難聽的詞匯來詆毀她,說她高中完了,本科肯定也考不上。
為此,女孩爆哭,發帖稱自己對不起所有人。
事實上,這個成績在當地絕不至于沒有高中可讀。但大人的失控與否定,全然擊潰了女孩的信心。
原北大心理教授徐凱文說過:“我們往往因為學習成績結果把孩子逼出焦慮癥、抑郁癥來,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對學習的熱情、對生命的熱愛和創造力。”
對孩子來說,這時候更需要的是一句“沒關系,我們再想想辦法”。可太多時候,大人把考試當成了衡量孩子價值的唯一標尺,忘了成長本就是一場漫長的跋涉,一時的快慢,從來定不了終局。
與這個女孩的經歷相比,天津一位大車司機為高考失利兒子打氣的視頻卻鼓舞了千萬人。
當這位父親得知兒子高考成績與想報的學校分數差了十幾分后,豁達地安慰兒子:
“不管選啥學校,爸供你就行了!”
接著他又說道:“抬頭來,看看前方!前面不都是路嗎?一片光明!”
這番話讓無數網友淚目,一條高贊留言道出了所有人的心聲:“高考只是青春的勛章,但不是人生的判決書。”
孩子的人生是曠野,應該有無限可能。而成功也沒有標準答案,并不是只有成績好,未來才有出息。
想起《喜劇之王單口季》脫口秀冠軍付航的故事。
他小時候讀書不好,他的父母深刻意識到兒子不是這塊料,于是放下了對他學習的期待,全力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父親曾對他說:“付航,永遠不要聽我的,因為你聽我的只能成為我。你要去大膽的做一些你爸爸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爸爸永遠支持你!”
很贊同清華大學劉瑜教授的話:“正確的教育觀,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參天大樹,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對“成績崇拜”袪魅,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發展,讓他在屬于自己的軌道上,生長出獨有的光芒。
我想,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