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貴州省各界人士茶話會上,昔日的貴州軍閥王家烈,此時已作為民主人士列席。席間,一位拄著拐杖、缺失右腿的將軍引起了他的注意。王家烈帶著幾分好奇,上前詢問:
“敢問將軍尊姓大名?這腿是如何失去的?”
將軍平靜回應:
“鄙人鐘赤兵。這腿嘛,當年在婁山關被貴部借走了,不知先生何時方便歸還?”
聞聽此言,王家烈瞬間明白對方身份與所指何事,內心頓感沉重,深深地向將軍鞠了一躬。
鐘赤兵將軍
婁山關血戰,鐵骨錚錚
鐘赤兵出生于湖南平江一個貧苦農家。年幼時,12歲的他便外出到工廠當學徒,飽嘗艱辛。1930年,他投身紅軍。在一次激烈的攻城戰中,他所在的500人隊伍傷亡慘重,最終僅剩他一人存活。
憑借著作戰勇猛且富有智謀,鐘赤兵迅速成長,成為紅三軍團第四師的政治委員,是彭德懷麾下一名得力戰將。
1935年2月,為擺脫十萬川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決策二渡赤水,先取婁山關,再克遵義城。
攻克婁山關的重任,落在了彭德懷的紅三軍團肩上。彭德懷命令第12團和第13團作為前鋒,火速奔襲婁山關。鐘赤兵時任第12團政委。
接到命令,第12團立即開拔。經過十余天的艱苦行軍,疲憊饑餓的部隊抵達距婁山關約三十里的桐梓縣城。正當全團準備休整時,前方傳來急報:第13團已在婁山關半山腰與王家烈的“雙槍兵”激戰。
鐘赤兵毫不猶豫,率第12團星夜兼程,經過整夜急行軍,終于抵達婁山關口。通訊兵匯報:敵軍正瘋狂反撲,第13團在半山腰的陣地已經失守。
戰況萬分危急!鐘赤兵當即率領部隊向關口猛沖。年僅21歲的他身強體壯,經過一番猛烈的廝殺和白刃相接,部隊成功奪回并牢牢控制了婁山關的制高點——點金山。
王家烈聞訊大怒,立刻驅使黔軍反撲。只見彎彎曲曲的山路上,布滿了向上沖鋒的“雙槍兵”。待敵人逼近,第12團突然開火,密集的手榴彈爆炸和機槍掃射,令敵軍尸骸枕藉。
黔軍指揮官甚至讓督戰隊架起機槍,威逼士兵沖鋒,后退者立斃。
激戰中,鐘赤兵高喊“上刺刀!”,帶頭躍出陣地,殺入敵群。沖鋒途中,他猛地摔倒在地。警衛員急忙上前查看,發現一股鮮血正從他右小腿涌出。
衛生員匆忙包扎后,鐘赤兵忍著劇痛,拖著傷腿繼續指揮戰斗。
獨腿丈量長征路
紅軍占領遵義城后,鐘赤兵才得以接受治療。由于負傷后堅持戰斗,傷口處的骨骼已粉碎,必須從小腿以上截肢。
長征途中醫療條件極端惡劣,沒有麻醉劑,也缺乏正規器械,手術只能使用柴刀和半截木工鋸進行。
在無麻狀態下承受著難以想象的劇痛,手術持續了漫長的三個小時,鐘赤兵幾度昏厥,卻始終緊咬牙關,一聲未吭。
貴州陰濕多雨,傷口不幸感染惡化,迫使他不得不又經歷兩次截肢手術,最終整個右腿從股骨根部被截去。
那年,他才21歲,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和煎熬。
部隊仍在艱苦長征。身體極度虛弱的鐘赤兵面臨抉擇:是留在老鄉家養傷,還是拖著殘缺的身軀繼續征程?面對前來探望的彭德懷,他斬釘截鐵地表示:
“縱使爬著前行,我也要跟上隊伍!我絕不離開紅軍!”
在毛澤東的直接關懷下,鐘赤兵被安排到中央衛生部休養連,隨中央直屬部隊行動。他憑借鋼鐵般的意志,以一條腿翻越雪山,穿越草地,最終勝利抵達陜北。
歷史的會面
1937年冬,中共中央決定派遣一批身體欠佳的干部前往蘇聯,既能養病,亦可學習。鐘赤兵也在名單之列,于1938年6月抵達莫斯科。
僅讀過三年私塾的他,首先遭遇的是語言難關。為了盡快攻克俄語,他將單詞寫在紙條上貼滿墻壁,無論坐臥都能隨時學習。天道酬勤,鐘赤兵與劉亞樓率先通過了語言關。
在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期間,他如饑似渴地研讀大量軍事著作,為日后回國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45年,鐘赤兵學成歸國,奉命加入東北民主聯軍。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先后擔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副司令員等重要職務。
就在他調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那年春節的茶話會上,與當年的對手王家烈重逢。
王家烈并不認識眼前這位獨腿將軍,更不知曉他腿傷的由來。于是,便有了文章開頭那段對話。
當得知將軍的腿正是在婁山關一役中被自己的部隊所傷,王家烈內心充滿愧疚,連聲道:
“罪過!真是罪過!請將軍重重責罰。”
鐘赤兵爽朗一笑,豁達地說:
“先生言重了。往事已矣,今后我們還要攜手,共商貴州建設大計呢!”
他寬廣的胸襟,令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