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東局勢持續動蕩的背景下,伊朗與哈馬斯在多方壓力下顯露疲態,而也門胡塞武裝卻逆流而上,以凌厲攻勢震撼以色列,甚至公開向美國“叫囂”。
特別是在近日,胡塞武裝成功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炸斷以色列特拉維夫本-古里安國際機場,并直接迫使機場交通癱瘓的結果,也是再度印證了其作為地區“硬漢”的強悍實力。
當伊朗選擇暫時收斂鋒芒,哈馬斯在加沙地帶陷入膠著之際,胡塞武裝為何能持續對以色列和美國構成實質性威脅?
高超音速導彈撕破以色列防空
2025年7月1日,特拉維夫的夜空從未如此寂靜,而當一枚名為“巴勒斯坦”的導彈出現,其不僅撕裂了以色列的鐵壁神話,也把整個中東拖入了一個無法預測的未來,當技術本身成為最強的杠桿,舊日的強弱法則正在被暴力改寫。
以色列的經濟動脈、承擔著全國九成國際客運的本·古里安國際機場,陷入了死寂,跑道上,一個清晰的彈坑宣告了襲擊的精準,襲擊者,是遠在2000公里外的也門胡塞武裝。
他們使用的武器,是一款名為“巴勒斯坦-2”的高超音速導彈,一個此前只存在于傳聞中的“大殺器”,伴隨它一同來襲的,還有鋪天蓋地的無人機。
胡塞武裝的聲明簡單直接,導彈成功命中,機場運營中斷,在以色列停止對加沙的侵略前,此類襲擊,不會停止,同時這一成就不僅標志著其軍事技術的飛躍,更徹底顛覆了以色列對自身防御體系的信心。
而以色列軍方的回應則微妙得多,他們宣稱成功攔截了一枚來自也門的導彈,卻對其他襲擊和機場的真實狀況語焉不詳,但在社交媒體流傳的視頻里,人們看到的是攔截失敗后,夜空中那團墜向地面的巨大火球。
此役不僅是戰術勝利,更在心理層面給予以色列沉重打擊,迫使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公開呼吁動用B2轟炸機報復,暴露西方應對胡塞威脅的無奈與焦慮。
在特拉維夫,憤怒與不安正在蔓延,國防部長加蘭特對胡塞武裝發出了“毀滅性打擊”的威脅,轉身卻又向美國請求軍事援助,這番外強中干的表態,恰恰暴露了以色列當下的困境。
而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處境,則更加微妙,戰爭是他規避國內貪腐指控與牢獄之災的最佳掩護,只要戰火不熄,他就能以戰時領袖的身份,將所有政治和法律難題延后,可一旦停火,等待他的可能就是法庭的審判。
謊言與真相,在戰爭的迷霧中糾纏不清,但唯一確鑿無疑的,是本·古里安機場的沉默,以及它每天帶來的超過兩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胡塞的“不對稱戰爭”哲學
以色列的防空系統,曾是國家安全的終極神話,從大氣層外的“箭-3”,到中程的“大衛彈弓”,再到末端的“鐵穹”,三層天網密不透風,然而這套斥巨資打造的體系,在“巴勒斯坦-2”面前,幾乎成了一個昂貴的擺設。
問題出在哪里?速度上,這枚導彈的最高速度達到了恐怖的16馬赫,是音速的16倍,當它進入以色列防空雷達的探測范圍時,距離命中目標只剩下不到60秒。
這點時間,對于一套需要計算、決策、發射、攔截的復雜系統來說,根本不夠,更致命的是,它還具備高機動變軌能力,飛行軌跡飄忽不定,讓防御系統的預判徹底失效。
以色列的防空網,對于5馬赫以上目標的攔截成功率本就不足40%,面對這種新物種,幾乎束手無策,更何況,胡塞武裝玩的是飽和攻擊,當數十架無人機與這枚幽靈般的導彈同時襲來,防御系統瞬間過載。
而這也就引出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成本,一枚“箭-3”攔截彈的造價高達300萬美元,而一枚“巴勒斯坦-2”的成本,外界預估不過幾十萬美元。
胡塞武裝深諳“以小博大”之道,因此在面對美以的空中打擊時,其采用“分散-隱匿-突襲”策略,以低成本無人機與導彈襲擾紅海航路、以色列目標乃至美國航母。
例如半年內擊落7架MQ-9“死神”無人機(總價值超2億美元),迫使美軍航母為躲避襲擊緊急轉向,導致6000萬美元戰機墜海。
此類“非對稱戰果”證明:胡塞不求擊沉航母或徹底癱瘓機場,而是通過持續騷擾迫使對手耗費巨額維護成本,實現“戰略出血”,這種“積小勝為大勝”的戰術,令美以陷入“打不勝、耗不起”的困境。
這就像用鑲鉆的盾牌去擋對手扔來的磚頭,即便偶爾能擋住,也注定會在消耗戰中被活活拖垮,而神話,也是因此就這樣被一枚導彈戳破了。
草鞋軍的崛起
長期以來,胡塞武裝在世人眼中,不過是穿著拖鞋、扛著AK的“中東草鞋軍”,然而當他們向全世界展示“巴勒斯坦-2”時,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支力量已經脫胎換骨,他們不僅有能力封鎖紅海,更有能力直擊以色列的心臟。
這種能力從何而來?答案幾乎是公開的秘密:伊朗,“巴勒斯坦-2”導彈上耐高溫的碳化硅復合材料,以及讓它能在大氣層內實現精準通信的尖端技術,都清晰地指向了德黑蘭。
伊朗通過武裝“抵抗之弧”上的盟友,成功將自己的火力前沿,部署到了以色列的家門口,但有趣的是,這位“幕后大哥”的形象卻顯得有些矛盾。
就在胡塞武裝用實際行動“為加沙兩肋插刀”時,伊朗自身卻顯得遲疑,甚至一度被描繪成“想投降”的姿態,其威懾的鋒芒,反而不如胡塞武裝來得果斷和銳利。
而牌桌另一邊的美國,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特朗普政府時期,美軍曾與胡塞武裝交手并吃過虧,據說雙方曾達成“你打以色列我不攔”的默契。
但如今,胡塞武裝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的強硬表態,“直至以色列停止加沙侵略”,彰顯其目標單一、抗壓能力極強,甚至對美以威脅嗤之以鼻。
因此美方必須對此進行回應的,以此來維持自己的國際威嚴,可是美國又不得不扮演調停者,強力敦促以色列在加沙停火,而正是這種既要下場、又要拉架的矛盾角色,讓華盛頓的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難。
結語
胡塞武裝的崛起,正重塑中東地緣政治格局,其拒絕美國停火協議、無視以色列恐嚇的“孤膽姿態”,使其成為巴勒斯坦事業在區域外的“代言人”。
隨著伊朗與哈馬斯陷入戰略僵局,胡塞或成為撬動局勢的關鍵變量:一方面,其持續襲擾將迫使以色列分散資源,削弱對加沙壓力;另一方面,對美國而言,胡塞的存在正演變為紅海乃至中東穩定的“長期隱患”。
可以預見,只要胡塞的地理、信仰與戰術優勢存續,其“以弱擊強”的戲碼仍將在中東舞臺持續上演。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