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不出意外的,還是給美國跪了。”
幾個小時前,特朗普通過其自創的社交平臺Truth Social高調宣布,美越協議內容已經敲定,并且“非常成功”。
如果細看特朗普分享這份協議的條款,只能說對越南而言,他們付出的代價不小...
越南對美出口的商品將被統一征收20%的基準關稅,這一數字是目前多數國家所承受標準的兩倍,而一旦涉及到“轉運”或原產地認證模糊的問題,稅率更是高達40%。
這意味著,長期依賴對美出口的越南制造業,尤其是以紡織、服裝、鞋類為代表的輕工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稅負壓力。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美方在協議中沒有任何對等讓步。相反,美國出口到越南的商品將被豁免所有關稅,享受“零關稅”待遇。
零關稅開放市場的承諾,對越南的實際收益微乎其微。越南本土的市場規模有限,消費者購買力壓根不足以消化美國的高端商品,比如特朗普特意提到的SUV汽車。
而且,美國產品的涌入可能擠壓越南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間,使其尚未成熟的工業基礎雪上加霜。
越南的“低頭”其實并不意外,因為越南的出口結構過度依賴美國市場。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越南作為美國第十大貿易伙伴,2023年對美出口額超過1300億美元,服裝、鞋類等代工產品占據重要地位。
耐克、Lululemon等美國品牌在越南的代工廠遍布各地,支撐著越南經濟的出口。
而面對美國40%的懲罰性關稅,任何拖延都可能讓越南工廠訂單銳減,產業鏈受到嚴重沖擊。在現實利益面前,越南最終選擇了接受這份明顯傾斜的協議。
特朗普對此顯然非常滿意。他不僅在記者會上將越南稱為“合作典范”,還借機點名日本,諷刺其在談判桌上的表現。
他表示:“有些國家,像日本,就是被寵壞了太久,他們太習慣于我們什么都答應,現在我們要他們公平,他們卻覺得我們在威脅。”
實際上,日本和對美談判時并非沒有誠意。從4月以來,日本與美國已進行了七輪正式談判,還包括一次首腦會談。
日方提出開放市場、采購美國農產品、分享稀土資源等諸多讓步內容,但始終未能換來特朗普放松汽車關稅的立場。
日本方面對美方提出的30%-35%的汽車關稅感到震驚,認為這根本不是談判,而是要挾。盡管如此,美方態度始終強硬,甚至一度中止技術談判進程。
而歐盟方面的態度同樣強硬,面對美方10%的基準關稅提議,歐盟雖然接受談判安排,但堅持豁免藥品、酒類與半導體等關鍵領域。
除此之外,歐盟還準備了長達210億歐元的反制清單作為籌碼,甚至有意將反制規模擴大到950億歐元。
歐盟貿易專員已抵達華盛頓,但美方仍在施加壓力,要求歐盟全面讓步。雙方在核心議題上的分歧依然巨大,協議前景并不樂觀。
韓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韓國新任貿易部長近期訪美,但談判成果寥寥。韓國國內民眾已多次走上街頭,抗議美國濫施關稅。
由于韓美自由貿易協定已使韓國對美國商品幾乎零關稅,美國轉而將壓力施加在匯率和駐韓美軍費用分攤等非貿易領域。
韓國官員坦言,7月9日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能寄希望于延長談判期限。
特朗普則繼續用“快刀斬亂麻”的態度面對所有僵局,不斷強調“談得攏就談,談不攏就征稅”。
“談不攏就加稅”如今已經成為特朗普政府的固定臺詞,而“談成了,也得加稅”,更成為不少國家眼中的諷刺現實。
美方嘴上說要“對等互惠”,實際卻用關稅壓得對方喘不過氣來,最終仍舊將談判導向“單邊獲利”的方向。
對特朗普而言,這不是一場談判,而是一場“服從性測試”,所有談成的都是“美國的朋友”,而談不成的就是“敵人”。
不過,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看似雷厲風行,實則漏洞百出。協議的穩定性令人懷疑,尤其是美越協議尚未得到越南官方確認,執行細節和長期效果更是未知數。
特朗普的高壓策略短期內或許能迫使部分國家讓步,但長期來看卻隱患重重。高關稅將推高美國企業的進口成本,抬升國內物價,加劇通脹壓力。
更重要的是,這種單邊主義做法正在疏遠傳統盟友,破壞全球貿易規則的根基。歐盟的關稅反制清單、日本的強硬態度、韓國的街頭抗議,無不顯示出各國對美國霸凌式貿易政策的反感。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算盤打得響亮,但各國是否會在最后關頭“認慫”,還是會選擇硬抗到底,接下來的一周各方會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