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每年8000億美元的預算看似銅墻鐵壁,但華盛頓智庫Govini最新報告卻撕開一道裂縫:在最敏感的導彈防御系統中,每10個核心零件就有1個來自中國供應商。
更諷刺的是,在美國政府高喊“對華脫鉤”三年后,中國軍工關聯企業在美國九大國防領域的供應商占比不降反升,核電行業中國供應商數量去年暴漲45.5%。這種依賴不是普通的商業往來,而是直接掐住美國戰爭機器的咽喉——當78%的美制武器需要中國控制的銻、鎵等“工業維生素”時,所謂“大國競爭”的底牌早已被對手摸清。
(圖1)
供應鏈的脆弱性往往在和平時期被低估。五角大樓至今仍能維持F-35戰機的生產線運轉(如圖1),靠的是中國湖南出口的鎢合金穿甲彈芯和內蒙古供應的稀土永磁電機。
這種默契建立在全球化分工的慣性上:中國工廠能用美國三分之一的價格提供合格零件,而軍工復合體在股東利益和國家安全之間,長期選擇前者。
但中國突然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就像往精密齒輪里撒了把沙子——洛馬公司被迫承認,某些型號導彈的庫存零件只夠維持六個月正常消耗。這種“溫水煮青蛙”式的威脅,比航母對峙更令美軍將領夜不能寐。
深入分析依賴結構會發現更危險的信號。在導彈防御這個關鍵領域,中國供應商11.1%的占比背后,是攔截彈制導系統中的陶瓷電容、相控陣雷達的砷化鎵芯片等“卡脖子”部件。
更棘手的是替代路徑的匱乏:美國本土最后一家稀土分離廠Mountain Pass產量僅占全球12%,而中國掌握著90%的重稀土提純產能。即便五角大樓現在砸下百億美元重建產業鏈,從礦山開采到高純度加工的時間窗口可能長達十年。
這恰恰解釋了中國供應商在核電領域急速擴張的邏輯。當西屋電氣等美國巨頭為降低成本將壓力容器鍛件訂單交給中國企業時,他們賭的是地緣政治危機不會在合同期內爆發。
(圖2)
專利數據的對比更凸顯戰略失衡。過去五年中國在太空領域專利申請量超過美國三倍,其中40%涉及衛星用抗輻射芯片(如圖2)和火箭耐高溫材料。
這意味著依賴不僅是當下的供應鏈問題,更是未來技術主導權的爭奪。當中國科研院所將實驗室成果快速轉化為軍工產品時,美國還在為《國際武器貿易條例》是否適用于某款中國產螺栓爭論不休。
這種官僚體系與創新速度的錯位,讓“脫鉤”更像是一場龜兔賽跑——兔子雖然起跑早,但烏龜的路線更直接。
面對困局,華盛頓的應對策略充滿矛盾。一邊是國會強硬派要求2027年前徹底清除國防供應鏈中的“中國痕跡”,另一邊是軍工巨頭游說保留“非敏感部件”采購權。這種分裂在實操中演變成荒誕場景:雷神公司獲得導彈合同的同時,其二級供應商正通過越南殼公司轉口中國制造的集成電路。
更現實的解決方案或許是“精準脫鉤”——將供應鏈分為ABC三類:A類如制導芯片必須本土化,B類如通用螺絲可保留盟友供應,C類非關鍵部件暫緩處理。
(圖3)
但即便這樣分步走,代價也令人窒息:F-35項目辦公室估算,若替換所有中國相關零件,單機成本將飆升22%,交付周期延長18個月。
美國的真正困境在于,它既要維持全球最龐大的軍事霸權,又無法擺脫支撐這個霸權的全球化生產網絡。
當中國手握稀土(如圖3)和專利兩張王牌時,簡單粗暴的脫鉤只會加速自身失血。或許正如報告作者塔拉·多爾蒂的清醒判斷:“問題不在于能否根除中國供應鏈,而在于如何讓心臟和闌尾共存在同一個身體里。”
五角大樓需要的是顯微鏡而非大錘——在3萬頁的《聯邦采購條例》中找出那些真正能癱瘓戰機的0.1%部件,而非對9.3%的依賴率進行政治表演。畢竟在下一場危機來臨前,修補供應鏈漏洞比航母戰斗群集結更能決定勝負。
從冷戰歷史看,美蘇當年能用“雙軌制”供應鏈硬脫鉤,是因為雙方經濟本就鮮有交集。但今天中美供應鏈如同連體嬰兒,強行分離必然失血過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