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裝備規模最大的兩款四代艦載機,殲15與FA18的對比始終牽動著軍迷的神經,最近媒體曝光的山東艦甲板畫面顯示,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5T已開始批量部署,這種脫胎換骨的改進型戰機,正在打破中美艦載機原有的性能平衡,當煥然新生的殲15T遭遇美國海軍現役主力FA18時,這場跨越太平洋的空中博弈正在進入新階段。
殲15基本型受制于早期設計思路,其移植自殲11B的機械掃描雷達,探測距離僅120公里,配套的霹靂12導彈有效射程不足90公里,相比之下,FA18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200公里外就能鎖定目標,配合AIM120D導彈形成雙重優勢,這種技術代差在夜間對抗演練中尤為明顯。
美軍飛行員的聯合頭盔顯示器可實時顯示360度戰場態勢,而早期殲15的飛行員仍需頻繁切換儀表觀察,但殲15T的橫空出世徹底扭轉了局面,戰場感知能力已追平五代機標準。
殲15T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直徑,較FA18增大27%,配合第三代氮化鎵材料,對典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突破240公里,更值得關注的是機身中線安裝的分布式光電孔徑系統,這套能在100公里外識別發動機尾焰的裝備,使殲15T具備了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戰術優勢,從訓練畫面可見,改進后的全景座艙顯示器可實現六屏信息聯動。
盡管FA18引以為傲的武器通用性確實令人矚目,從AGM158C反艦導彈到GBU54激光制導炸彈,超過20種精確制導彈藥的兼容能力,使其成為真正的空中軍火庫,但殲15T在空戰武器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霹靂15E外貿型的170公里射程已超越AIM120D,而自用型號配合雙向數據鏈,可對400公里外的預警機構成威脅。
此外對于艦載機至關重要的起降性能,殲15T通過三項關鍵改進實現了突破,分別是換裝渦扇10B發動機,飛控系統引入艦載起降專用模態,以及機體結構采用3D打印鈦合金承力件。
美國FA18戰機的亞音速機動性堪稱典范,其大邊條翼設計產生的強力渦流,能實現難以置信的每秒27度的瞬盤速度,但這種優勢需要付出代價,超音速狀態下,外掛的6枚導彈如同空氣剎車,速度超過1.2馬赫后機動性斷崖式下降。
相比之下殲15T憑借蘇霍伊家族的基因優勢,在跨音速區間展現出統治級表現,其翼身融合體在1.2馬赫時仍能保持9G過載,配合全動平尾和矢量推力,可實現眼鏡蛇機動接赫伯斯特滾轉的復雜戰術動作。
不過美國海軍的體系優勢仍不容小覷,EA18G電子戰機與E2D預警機組成的作戰網絡,可使FA18機群的有效攔截距離延伸至550公里,此外面對美國海軍加速換裝F35C的壓力,殲15T的深度改進仍在繼續,這場跨越代際的艦載機競賽遠未終結,但殲15T的出現已證明,依托持續的技術迭代和體系創新,非隱身艦載機仍能在特定戰場窗口期掌握主動權,好了,本期視頻到此結束,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