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魏彤 廣州報道
7月1日,在全國鐵路三季度運行圖調整后,廣州火車站正式告別傳統普速列車主導的時代,迎來了歷史性轉變。
始運營于1974年、曾被譽為“祖國的南大門”的廣州火車站,是不少外鄉人南下廣州的第一站。30年間,廣州火車站作為重要交通樞紐,為毗鄰的流花服裝商圈帶來了龐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極大地推動了包括白馬服裝城在內的整個服裝產業的發展。
據戴德梁行統計,廣州火車站周邊的流花、站西等商圈一度聚集了超過30家時尚商貿類專業市場,市場經營總面積超過60萬平方米,總商戶近9000家,從業人員近20萬人。
在白馬服裝城經營近30年的商戶楊姐是眾多闖蕩者中的一員。“那時候生意真的很好做,來到廣州后不久我們就開了工廠,當時沒有‘限流’的概念,貨物都供不應求,我們經常拉下卷簾門,來阻擋搶貨的客戶。記得有一次大家一擁而上,把卷簾門都擠壞了。還有部分客戶直接到我的工廠去搶貨,甚至幫忙打包、剪線頭、釘扣子。”楊姐回憶稱,可以說她見證了廣州服裝批發行業的黃金年代。
如今,廣州站跨入為以動車組為主的高鐵時代,隨著廣州站片區改造更新后,傳統的服裝批發或零售產業優勢還會在嗎?廣州站進入高鐵時代后,新的業態會否應運而生?南方財經記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實地走訪。
發展初期,廣州火車站的交通優勢為流花服裝商圈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火車站周邊的便利交通條件,吸引了大量的服裝個體戶和商家在此聚集,形成以服裝批發為主的商圈。如白馬服裝市場、壹馬服裝批發廣場、紅棉時裝城等知名的專業服裝批發市場都從那時起逐漸成型。其中,白馬服裝市場還成為國內首個“入室經營”的批發市場,開啟室內批發模式。
爾后,廣州東站、廣州南站等高鐵站陸續開通,到穗的客戶被分流,流花商圈商戶的經營模式也從“批發”轉向“批發兼零售”。
楊姐仍專注于線下經營,她采取零售加批發的模式,依靠批發市場的時尚產品、品牌化策略及價格優勢吸引顧客。“我們零售價格相比一般的商場要低約50%,可以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和性價比。”
但隨著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商圈也面臨著品牌難以提升、空間難以匹配等問題,《廣州站站城產居一體化地區控規優化及專項規劃》提出,廣州站改造將實現“站、城、產、居”一體化建設,成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區域。
借助廣州站的建設,廣州將逐步培育樞紐型國際商圈,形成“1+6+2”產業體系。
“廣州站的升級改造,我不認為會對服裝批發產業造成很大影響,人、貨、場幾大元素依然存在。廣州站升級為以動車組為主的高鐵時代,反而意味著我們能夠吸引來自更遠地區的采購商和消費者,拓展市場輻射范圍。”廣州白馬服裝市場總經理金燕妮提出,高鐵帶來的高端商務客流,也有助于提升市場的整體形象和商業氛圍,促使白馬向更高品質、更具時尚感的方向發展,以匹配新的交通樞紐所帶來的機遇。
白馬服裝批發市場等流花商業樓宇披上“新裝”。受訪者供圖
南方財經記者留意到,越來越多的流花商業樓宇披上“新裝”,更多衣著時尚的年輕人穿梭在人海中,成為這片時尚商圈行走的代言人,這也推動著流花商圈的專業市場在產品結構和品牌定位等方面進一步優化升級。
“雖然火車站的升級減少了部分客流量,給商戶經營帶來壓力。但從長遠考量,火車站升級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升級完成后的巨大紅利將遠超短期的困難。”金燕妮說。
廣州站附近的專業批發市場經過不斷轉型,其檔口僅作為商品展示窗口和洽談場所,商品的倉儲物流環節已向中心城區外圍或工廠轉移。以萬菱廣場、白馬服裝市場等為例,大部分商戶采取前店后廠模式,將商品的銷售和展示放在專業批發市場,生產和配送則在工廠直接完成。
取而代之的是,隨著該片區改造升級,專業市場正接納更為多元的業態和功能,以開放、共享的社區空間,輻射產業鏈以外及更多外延的消費者、從業者。金燕妮認為,廣州服裝產業應練好“內功”,鼓勵商戶發展高端產品線,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不斷加強品牌建設。
例如,傳統批發市場開始從市場走向“商場”,火車站商圈服裝專業市場更加注重展示、體驗和品牌,不再是貨積如山的貨品集散地。與服裝相關的物流、包裝、加工等行業都在發展,消費者不需要直接從這里拿貨,專業市場正在走向展貿化,來這里看中的衣服,過兩天就可以從廠家發到消費者家。
如今,不少服裝批發的專業市場減少了檔口數量,開始走小而精、小而美的路線,從前低端化的檔口管理模式全部淘汰,逐漸吸引頭部設計師品牌入駐,打造面向世界的“創新力品牌社區”。
而作為一線經營戶,楊姐則希望相關部門在文旅方面發力,例如設立直通車等,將廣交會、美博會的眾多采購商引流到流花商圈,將流花商圈變成消費景點,實現客群從單一采購行為慢慢升級為商務、消費行為,從而帶動整個商圈的發展。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廣州站升級為高鐵站的歷史性轉變,這將為流花商圈帶來更多高端商務旅客和時尚消費者,成為市場產業升級的強勁引擎。隨著火車站的持續更新,酒店、餐飲配套以及越來越通達的道路交通,都將為商圈引來更多流量與活力,甚至吸引更高端的業態。
以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和大紅門批發市場整體搬遷為例,隨著改造更新,在“動批”原址上,科技與文化的種子破土而出:北京“動批”變身“金科新區”,稅收躍升25倍,單位產值實現質的飛躍;“大紅門”原址崛起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吸引270余家高精尖企業入駐,元宇宙體驗館里訪客可與“數字蘇東坡”吟詩作對。
隨著廣州站迎來新的時代,這個片區能否孵化出更具附加值的“金鳳凰”,仍需時間的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