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歷年間時,三峽峭壁間有懸棺之處,一眾袒露上身的纖夫正拉扯著麻繩,汗水似雨般落下。他們并非拉船,而是在“送快件”——只不過此“快件”乃數百斤重之棺木,收貨地點系距江面百丈高之懸崖洞窟。
更令人懼怕的是,此事玩命且明碼標價:棺材掛得越高工錢越多,若能把棺木送至上百丈高的懸崖峭壁,報酬是三年苦力所賺錢財。不過一旦失手,便是人和棺材一同摔得粉碎,連尸體都尋不到。那些如同在刀尖上討生活的“懸棺送貨者”究竟用何種技術達成這般“高空運輸?
一、懸崖上的“物流公司”:纖夫兼職送棺人
明代三峽沿岸有纖夫,主要從事拉船之事,次要之事為“送葬”。當地土家族認為“越高越算孝順”,棺材掛得越高,子孫便越發。不過懸崖無路,如何運棺材?纖夫們憑借多年與激流搏斗練就的膽氣,組成專門進行“懸棺施工”的隊伍。
他們用船槳改造成木絞車,還有竹篾編出繩子來操作,靠著江水漲退形成高度差把棺材吊到絕壁上。最驚險就是“懸索法”:從崖頂垂下繩子,讓人懸空作業,像蜘蛛一樣在垂直巖壁打孔插樁,接下來安穩放棺材。
二、按米計價:玩命錢背后的血腥行規
崖葬不是慈善行為,反而就是明明白白的“風險投資”。根據清代《巴東縣志》殘卷記載,明代崖葬價位分三等級:
三十丈以下:給半年糧錢,屬“基礎套餐”;
五十丈左右:酬勞翻倍,夠娶一房媳婦;
百丈極限挑戰:直接去領三年工錢,但敢接這單活兒的人沒幾個。
高價背后是用命換來的事兒。在明朝萬歷十五年,也就是一五八七年的時候,巫山有個崖壁上接連掉下來三副棺材,九個纖夫都沒找到尸首。活下來的說:摔死是命,掙到錢是運氣。他們之前收了定金,死了家人能領補助。
三、技術揭秘:沒有滑輪的年代,他們靠什么吊起千斤棺?
現代人根本沒法想象!沒金屬滑輪的時候,纖夫咋吊運那老重老重的楠木棺?考古學家們在秭歸懸棺洞里頭找到關鍵證據!有那么一束炭化了的竹繩,還有木質絞盤的殘片。
這套“土法起重機”原理驚人:竹繩浸桐油,韌性堪比麻繩,可承重千斤;用樹干當杠桿借力弄木絞車,可以五個人拉一口棺材;夏天漲潮的時候,江水幫忙,船能直接靠近高處崖洞,不用吊那么高。
四、最后的懸棺匠:一個行業的消亡
清朝雍正那時候,官府因為“耗費老百姓的力氣、損耗錢財物品”這個原因,不讓搞懸棺葬了,這樣一來,原來干這行的纖夫大部分都去拉鹽船了。不過還是有一小部分年紀比較大的工匠偷偷地接著干這門手藝。到20世紀剛開始的時候,三峽庫區開始存水,很多崖洞都被淹了,這種傳統技藝也就完全失傳了。
現在白帝城博物館里正展示著一口還沒做完的船棺,棺底有一行歪歪扭扭的賬目:“萬歷四十五年,陳老大送來棺材七十丈,獲銀六兩……”這或許就是某個纖夫用生命換來的最后一份工錢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