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通訊員 劉禹
飽受嚴重鼻塞、流涕、噴嚏困擾二十余載,青海省患者張先生(化姓)輾轉全國多地求醫卻療效甚微。最終,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東院區,疼痛科一項創新的神經調控技術為他重新打開了“呼吸之門”。今年6月,張先生重返武漢,經過近一年的隨訪,他頑固性鼻炎的癥狀已基本消失。
張先生回憶,他被頑固性鼻炎困擾了20多年,夜間頻繁被憋醒、睡眠支離破碎,白天精神萎靡不振;每逢季節更迭、花粉粉塵侵襲或冷熱刺激,癥狀便急劇加重,日耗衛生紙兩三卷。盡管嘗試了多種治療方法,效果均不盡如人意,他一度身心俱疲,瀕臨絕望。
2024年,張先生來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疼痛科就診。該院疼痛科賈一帆副教授聯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心陳始明教授系統評估,確診他為“慢性鼻炎(神經敏感性增高型)”,并建議實施“蝶腭神經節脈沖射頻調控術”。
術中,賈一帆在影像學精準引導下,用一根穿刺針成功定位目標神經節——蝶腭神經節,并通過溫和的脈沖電流對其進行調控。整個微創手術過程約15分鐘。術后,張先生感覺癥狀緩解,術后面部無創口,觀察一小時后即安全回家。近一年隨訪證實,其鼻炎癥狀基本未再復發。
陳始明教授介紹,慢性鼻炎(包括過敏性與非過敏性)患者常存在鼻黏膜神經敏感性異常增高。當炎癥刺激鼻黏膜感覺神經時,會引發局部神經源性炎癥,導致鼻黏膜呈現高反應狀態,進而出現水腫(鼻塞)、分泌物增多(流涕)、鼻癢、噴嚏等一系列癥狀。傳統藥物治療對部分患者效果有限,神經調控技術為此類頑疾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賈一帆副教授表示,頑固性鼻炎不僅造成持續的生理痛苦,還易引發社交障礙及心理問題。長期的鼻塞和缺氧狀態會顯著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學習能力。對于兒童患者,可能影響其身體發育乃至面部外觀。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若患有鼻炎,子女的患病風險亦會相應增高,門診中常見家庭成員共同尋求診療的情況。
科學研究證實,蝶腭神經節是調節鼻腔血管和腺體的“總開關”。賈一帆介紹,脈沖射頻調控術是在影像精準導航下,利用42℃以下的溫和電流作用于該神經節,可有效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調節神經肽釋放,從而糾正紊亂的鼻黏膜生理功能,顯著改善鼻塞、流涕等核心癥狀。
該治療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兒童可采用靜脈鎮靜),全程僅使用一根細針,安全微創,風險可控,術后觀察半小時即可。其有效性已獲得權威認可,2018年《中國過敏性鼻炎診治指南(英文版)》明確推薦針刺蝶腭神經節用于過敏性鼻炎治療。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