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2628期】
“活著干、死了算,忠骨埋在洋大曼。”自看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測控站這令人熱血沸騰、死而無憾的標語,我們便油然而生一種本能的、強烈的沖動——有機會一定去看看洋大曼,看看究竟是什么魔力,讓那么多人背井離鄉,甘把熱血汗水、青春韶華乃至寶貴生命,留在了遙遠的西域邊陲。
乙巳年初夏,多年夙愿終得實現,來到了朝思暮想的洋大曼。見到洋大曼,我們居然沒有一絲的陌生,都感到自己不是第一次來,而是來了許多次,好像早已與她朝夕相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一
洋大曼,維吾爾語意為“退回”,傳說是因當地村民勠力同心、筑壩退洪而得名。
踏上洋大曼,凝視腳下這片熱土、仰望天上朵朵白云,那些熟知的歷史畫面在腦海里變得更加立體清晰,并向我們徐徐走來。
洋大曼舊址大門
那是一個動蕩不安卻又充滿激情與夢想的年代,在毛主席“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偉大號召指引下,1967年的暮春,邊瑞修、張殷龍等一批籌建喀什站的先行者離開酒泉,跨出了連春風都不曾越過的玉門關,歷時半個月,終于到達目的地——新疆疏勒縣洋大曼公社,啟動了喀什衛星觀測站(后稱測控站)的建設工作。
闖入眼簾的,是一眼望不到邊際的泛著層層薄厚不一的白霜的鹽堿荒漠、株株枯黃的駱駝刺、還有大風裹著黃沙的肆意而為。這里沒有水,也不長莊稼,目光所及見不到一個人,甚至看不到一只有生命的物體。唯一有的,只能是屬于他們自己心中的那份希望。
電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臺詞:“希望是我們這個年代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其實,在每個年代,“希望”總是像鉆石一樣珍貴地存在著,伴隨著每一個心向陽光的人。
地窩子
他們在洋大曼的生活就這樣開始了。大家住的是用土坯壘成的地窩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時常有臭蟲爬來爬去,還有枯瘦的老鼠窸窸窣窣、鉆進鉆出。這里氣候干燥,鼻子容易發脹,一摸就會流血,常常是一覺醒來,被子上一層沙土,枕頭上一片血跡。喝的是遠處一條小河溝里的澇壩水,不大的河水里還經常飄著枯枝敗葉甚至動物糞便、腐爛的動物尸體,還有各種不知名的游動的小蟲。而水呢,又苦又澀,極其難以吞咽。因為水源有限,就這樣的水也要按人頭有計劃地供應。距離最近的集市,在十幾公里外的疏勒縣城,供給也非常困難,很多時候只能吃難以下咽的苜蓿草果腹,長期的營養不良,導致很多人患上了浮腫病、夜盲癥。工作累些、生活苦些也就罷了,忙碌之余,連一個轉轉的地方也沒有,遇到大風狂飆時,原來茫茫漠國瞬間變為只屬于自己腳下的一葉之地。
儲水澇壩
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卻從來沒有人問過來到這里是“為什么”。為什么要離開爹娘,拋開老婆孩子熱炕頭,來到這不毛之地?為什么心甘情愿住地窩子喝澇壩水?仿佛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那么順理成章。為什么?那是因為大家相信“希望”,知道自己從事的是一項無比神圣的事業,相信能靠自己的雙手,在這西域戈壁上打造出一座“綠島”,為黨和國家的航天事業奠基壘臺、創造奇跡。也因為相信,所以才看見;更因為看見,所以才堅守。
1968年6月1日,喀什站正式組建,“一站四區”總占地2000多畝,其中一區和四區在一起,分別是辦公區和測控設備區;二區在距一區西邊的一公里處,是雷達設備區;三區布在一區東側的三公里處,屬于發信臺所在地。
在戈壁立足扎根,靠的從來不只是一腔熱血。喀什站想在單位門口修條路,沒有修路的工具,大家就找到10公里外維族老鄉的“小康農場”去借來木棍和樹枝,然后把木棍削砍合適后作為鐵鍬和坎土曼的握把,用枝條編織籮筐來裝運土石。想建一個籃球場,沒有夯地的設備,站領導就帶領大家在地基上一圈圈地跑步,硬是用雙腳夯實了地基,籃球架也是修理所幾名同志利用空隙自己打制而成的,雖不美觀,卻也耐用。想表演節目,沒有道具,大家就用舊床單滌染縫制演出服裝,男同志唱“秦腔”,女同志說“快板”,雖不專業,做不到字正腔圓,但一板一眼讓一身的疲憊在歡聲笑語中迅速消融。
開墾荒地
最難的時候是裝備設備出現問題。當時智能化還沒有概念,各型裝備主要依賴進口,且故障率極高,一旦裝備出情況,很多國內廠所只能“望洋興嘆”。智慧有時真的是靠逼出來的,缺少技術力量,喀什站的同志們就選擇用最“笨”的辦法——庖丁解牛,層層拆解后,了解設備內部結構,并將電路圖畫在機房墻上,抄在筆記本上,不厭其煩地研究,就連吃飯睡覺都在琢磨每一處不懂的地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正是這種永不放棄的堅持,讓大家對設備的理解和認識豁然洞開,硬生生地從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練就了一手“望聞問切”的絕活。在那個物資匱乏、交通不便、技術支援少的年代,最大限度保證了設備的完好、任務的圓滿。
技術訓練
《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主角羅文,接過信之后沒有問“加西亞在哪兒?”洋大曼的前輩們也沒有人問“甘甜的井水、修路的工具、夯土的機器、可靠的裝備在哪兒?”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正是這么一群一無所有窮得叮當響的“苦行僧”,在無人依靠、無路可循、無處索取的苦寂而充滿激情的歲月里,一下子成了喀什站的主人、戈壁灘的主人,不起眼的苔蘚,卻綻放著牡丹般華貴的似錦繁花。
1970年4月24日入夜,是一個注定不平凡的晚上。喀什站內,所有人屏氣凝神,靜待“東方紅一號”衛星自西向東飛回祖國的那一刻。23時30分,“天山發現目標!”喀什站的天線設備如同巨人的手臂,在深邃夜空中,精穩而迅速地捕捉住了那顆讓世界為之側目、讓國人無比驕傲的星辰,當嘹亮的《東方紅》樂曲響徹洋大曼的夜空,所有參試人員都不能自已地流下了滾燙的淚水。此后的歲月里,一代又一代“邊陲牧星人”,堅守在“測控西大門”,將一顆顆承載著民族夢想的衛星迎進祖國母親溫暖而堅實的懷抱,也為喀什站贏得了“中國航天測控第一站”的美譽,他們終是在洋大曼這“退回”之地,鐫刻下了一道道扎實“前行”的印記。
苦澀的鹽堿水沒能動搖他們的意志,卻對站里的裝備設施帶來難以修復的損傷,加之職能使命拓展、新建裝備列裝,1989年10月,喀什站依依不舍告別洋大曼,意氣風發地遷入新址。雖然離開了洋大曼,但這片熱土,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在此埋頭苦干、自強不息、熱血報國的英雄們。站在這里,我們好像也感受到了先輩們那有力跳動的脈搏,那笑對生活的一臉堅定。
二
又是30多年過去了,喀什,這顆鑲嵌在“一帶一路”上的“西域明珠”,愈發閃耀奪目的絢爛。洋大曼也早已是滄海桑田——無盡的鹽堿灘變成了生機勃勃的農作物育種基地,甘甜的自來水流進了千家萬戶,地窩子變成了需要預約才能體驗的熱門旅游項目,特別是當地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孕育而生的刺繡產業,讓這個荒無人煙的大漠戈壁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疆繡”之鄉。2024年,洋大曼鄉從疏勒縣劃歸喀什市管轄,并更名為——“太平鄉”!
洋大曼農作物育種基地
洋大曼這處地名成為歷史了,它將只能活在一些人的記憶里。剛一聽到洋大曼改名時,我們心里一下生出幾多惆悵。但當看到洋大曼變得越來越美了,我們的心也和當地老百姓一樣充滿了欣喜,并默默地祝福她愈發美麗。
路上,我們偶遇一位正在農田干活的維族老漢熱合曼巴巴,當了解到我們是那個“高科技單位”的傳人時,老人顯得異常興奮。“‘牧星人’亞克西!有年夏天大旱,地里種的莊稼快枯死了,是他們一盆一盆、一桶一桶幫我們提水澆地,才保住了我們的活命糧,還經常幫我們收莊稼、翻地、挖水渠,知道你們搬走后,村里很多人還偷偷地抹過眼淚呢。”老漢身旁的滾滾麥浪,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洋大曼舊址也迎來了新的主人。前些年,另外一批奔赴邊疆的建設者入駐了喀什站原址,如今,那座標志性的大門、東南角早已廢棄的水塔基座、路邊由大家親手栽種下已亭亭如蓋的法國梧桐,還在努力證明著存在過的痕跡。還有和當年一樣的簇簇紅柳、棵棵沙棗樹在隨風搖曳,像是在招手歡迎我們這些曾經的主人,準確地說,是“曾經的主人”的“后人”!
吳援是這批建設者中的一員,談起喀什站,他眼中一下迸發出了異樣的光芒,這是發自內心的敬重。“我知道你們的口號,‘活著干、死了算,忠骨埋在洋大曼!’在這句口號的激勵下,你們干成了驚天動地的事業。能成為這片院落的傳人,我們內心也充滿了驕傲和自豪。從你們手中繼承的,除了這滿院的法桐、楊樹和紅柳,更有那不畏艱難、不懼生死的寶貴精神。”正所謂斯人已遠離、贊譽永留存!
相比之下,三區發信臺原址的境遇就顯得有些無奈、有些沒落了。院落早已是殘垣斷壁,圍墻不復存在,大門也便成了擺設。當地牧民把這里當成了歇腳地,院子里長滿了雜草,地上滿是干濕不一的羊屎蛋,枯黃的磚土墻上無門無窗,幾棟小平房被編上了鮮紅的號碼,越來越覺得,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都像是一位位面容枯槁、欲言又止的老人,渴望把他當年的苦難輝煌訴說給后人。
洋大曼發信臺舊址
走進曾經的機房,淡綠色的斑駁墻裙、油乎乎的地面還能依稀看出當年的影子。突然,墻上一幅已經幾不可見的圖畫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那是一幅測控設備的元器件方框圖,它宛若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壁畫,承載和印證著當年的艱辛與奉獻,穿越時空、映照當下、面向未來。
墻面上隱約可見的元件方框圖
喀什測控站的助理工程師嚴慧峻,也曾在父親的帶領下參觀過這幅壁畫。她的父親,就是在喀什站工作了36年,人稱“邊疆頂梁柱”的高級技師嚴冬。當被問到是不是受父親影響才加入測控隊伍時,嚴慧峻笑著回答:“我的父親是從洋大曼走出來的,洋大曼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刻進他的血脈,有人說我是受父親的影響來到部隊,準確說,我是被洋大曼精神吸引過來的。”
在這里還有一群追星尋夢的巾幗“牧星人”,萬紅爾和門大韻,一個來自荊楚,懷揣巡天牧星、縱橫寰宇的憧憬;一個來自東北,胸懷策馬揚鞭、馳騁天下的夢想,兩人在喀什殊途同歸,在獻身航天測控事業中激蕩青春,更這片戈壁灘增添了一抹難得的亮色。星光不負趕路人,她們懷揣著初心和赤誠、熱愛與執著,用實際行動寫下了“不羨浮華獻芳華、追星只追天上星”的時代贊歌……
三
根植沃土,枝展千姿。在星羅棋布的測控網上,洋大曼的精神始終在持續傳承著。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今有嚴慧峻“女承父業”,而像他們這樣的“兩代同袍”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還有不少人,他們有的是接過了父母、長輩的衣缽,有的則是用自己的魅力感染著子孫穿上了“航天藍”。在祖輩父輩的影響下,工程師王司晨加入了守護“中國星”的隊伍,一家三代接力見證中國航天的壯麗騰飛;在哥哥姜炳文、丈夫馬俊逸的支持下,在航空領域工作多年的姜珊華麗轉型加入航天隊伍,成為一名測控軟件總體設計師,詮釋著“牧星人”此身許家亦許國的情懷擔當。
距洋大曼200多公里外有一片黑孜戈壁,距洋大曼5000多公里外有一片林海雪原,在那里,以葉河“十八勇士”、林海“五朵金花”為代表的深空測控站建設者們,扎根荒蕪、艱苦創業,讓“牧星人”的視角觸摸到了四億公里外的深邃太空。
在野馬泉,追星大篷車的先輩們,忍著凍傷、喝著雪水,用自己的被子給機器取暖,挖了保暖的地下室,卻只有機器能夠“享用”。在這零下40度的北疆寒極區,這群把設備看得比自身安危還重要的人,最終成功完成我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的測控任務。那首用忠誠和使命鑄成的歌曲《啊,野馬泉》,至今仍被一代代活動測控人傳唱著。
在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姜炳文秉承著“不迷信權威”的信條,緊貼太空交通管理形勢需要,積極從事太空極端軌道力學研究,主持建立了我國自主的空間目標解體溯源計算技術體系,成功開拓出一片屬于“牧星人”的“高邊疆”。
在西安中心,一批批測控人經天緯地、運籌帷幄,面對高密度發射、衛星失聯等急難險重任務,他們始終保持沖鋒姿態,迎難而上、永不言棄,一次次點亮圓滿成功的“大紅屏”,一遍遍書寫著“地上人搶救天上星”的太空奇跡。
“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輝融進,融進祖國的星座。”每次聽到這首《祖國不會忘記》,總會讓我心頭一緊、眼光微熱,仿佛胸中有無限的情感想訴說,卻又覺得無需多言、人已皆知。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首歌,正是時任中心宣傳處處長的張月潭到喀什站采訪時,因被洋大曼的人和事深深感動而揮筆寫就的,如今早已童叟同唱、經久不衰。
洋大曼雖已物是人非,甚至連地名都不復存在。但是洋大曼的精神經久流傳,而且歷久彌新。就像一盞老茶壺,茶在換,壺未變,而泡出來的茶,卻愈加醇香綿長,沁人心脾,讓人回味無窮。
喀什深空站科技人員
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老一輩革命精神感召激勵下,航天事業發展突飛猛進,一次又一次成功昭示著,中國航天正在一步步走向輝煌,也必將走向更大的輝煌。
進入新時代,習總書記要求我們“立志做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再進大漠、二次創業”,既是歷史的呼喚,更是時代的號召。大漠在哪?她既很遙遠,也離你很近,她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在我們的心里,在每個人的腳下;二次創業,不是放棄手頭上的事而去標新立異,而是把每天都當做新的起點,把每項工作都當做新的命題,前瞻布局謀劃要做的,高標高效推進正做的,用辛勤汗水浸泡出新的體驗、新的勝利。
“再進大漠、二次創業”,不完全是讓我們打起背包一頭扎進邊疆,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是讓我們把當年那股精氣神打進背囊,帶著這股勁兒行走天涯、發揚光大。讓我們面對崗位任務的調整變化、個人發展的進退走留、小家大家的利益沖突時,能夠像當年那批先行者一樣,黨叫去哪兒就去哪兒,黨叫干啥就干啥,無怨無悔、矢志不渝。
“再進大漠、二次創業”,不完全是讓我們重住地窩子,再喝鹽堿水,白手起家、另起爐灶,是提醒我們當前的幸福來之不易,不能忘了過去那艱苦奮斗的歲月,不能忘了那苦難輝煌的歷程。在紛繁復雜的各類誘惑面前,在浮躁喧囂的社會思潮面前,在躺平佛系的消極風氣面前,讓我們像當年那批創業者一樣,煥發“忘我無我”的精神狀態,找回曾經的初心、追尋心靈的淡泊、修煉精神的定力,成為時代的強者。
“再進大漠、二次創業”,也不完全是讓我們去畫電路圖、去動手做勞動工具,去挖渠取水、去植樹造林,也不完全是讓我們去幫著老百姓搶收搶種、耕地勞作,而是讓我們深刻思考,面對艱難險阻,為什么我們的先輩能那么坦蕩、那么積極、那么樂觀、那么無畏。當前,航天領域千帆競發、百舸爭流,面對方興未艾、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我們不能甘做隨波逐流的浮萍,要爭當時代的弄潮兒,像當年那批拓荒者一樣,重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激情和豪邁,變“讓我干”為“我要干”,真正把個人的成長進步融入事業的蓬勃發展,昂首闊步走好屬于自己的新的長征路。
“再進大漠、二次創業”,更不是讓大家沒苦找苦吃,沒困難設置困難,而是要引領大家認識到不同時期有不同時期的苦,不同環境有不同環境的難,不同崗位有不同崗位的挑戰,必須做好迎接一切挑戰的準備,敢吃前人沒吃過的苦,戰勝前人沒有遇到的困難,取得前人想取得而沒取得的成就。高科技領域從來沒有成法可守、沒有先例可循,必須凝聚決心意志,像當年那批奮斗者一樣,保持“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敢于面對、敢于挑戰、敢于拼搏,埋頭在太空留下屬于新時代航天人的勝利勛章。
五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
此次洋大曼之旅,不僅是一次遂心愿的朝圣,更是一次再出發的洗禮。倘若你也想尋找洋大曼,不一定非要去喀什,到現在的太平鄉,祖國的山南海北、事業的平臺載體,凡是有奮斗、可奮斗的地方,無不張揚著像洋大曼精神一樣光芒永放的精神譜系的力量。
在大漠、在雪原、在海島、在深山,在高樓大廈、在田野鄉間……在奮斗者奮斗著的地方、在奉獻者奉獻著的地方、在創造者創造著的地方,都會有洋大曼的身影,都有你想要的答案。
佳木斯深空站科技人員
正如我們到了洋大曼,并不知道太多奮斗者的真實名字一樣,大家所到之處,看到的也可能只是歷史、只是風景,是誰創造的歷史、是誰留下的風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精神是永存的。他們是不為出人頭地而一直腳踏實地的那波人,他們是不怕過苦日子而怕辜負日子的那波人,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最值得敬仰的人!
戈壁、揚沙、胡楊、紅柳、沙棗,不知是孿生五兄弟,還是孿生五姐妹,亦或是無親無故的五個路人。當然,還有與其生死相依朝夕相伴的那一群群星光趕路人,是他們一起,協力構成了邊關大漠那道別致無二的風景,成就了洋大曼這副獨特無二的珍品。立大漠,頂烈日,斗風沙,戰寒暑,像紅柳木一樣扎根,像胡楊樹一樣生長,像沙棗花一樣芬芳,像烈火一樣奔放張揚!過去,一代代“牧星人”用無盡青春、用無畏先鋒、用無私奉獻詮釋著“我是誰、為了誰”;現在,也一定會用堅守初心、再進大漠的強大基因,書寫一路向前何所懼、一直向上不迷茫的時代凱歌。
“你是大漠挺立的胡楊,你是海島翱翔的白鴿……思鄉的情愁融入了祖國的星座,這里才是追逐夢想的地方。”這首由“牧星人”們集體創作的歌曲《追逐夢想的地方》,寫出了我們新時代航天測控人的共同心聲,只要我們懷揣夢想、心無旁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們追逐夢想的地方。
洋大曼,一個天天相見,永遠不用說再見的地方——
我們愛你!
來源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供稿| 西安衛星測控中心
作者| 華山銘
編輯 | 樊瀚文
校對| 劉俞希
主編 | 張文軍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