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究竟有多瘋狂?這兩天火爆的小米首款SUV小米YU7或許可以稱得上是最生動的案例。
6月27日,小米YU7正式上市,新車共推出3款配置車型,售價區間為25.35-32.99萬元,定金為5000元。根據小米汽車的官方信息,這款車在3分鐘內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內大定突破28.9萬臺,18小時后鎖單量突破24萬臺。
不用說,這幾個數字,放在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史上都是最炸裂的。但從客觀角度來說,一款起售價高達25.35萬元的高端SUV,拿出這樣的成績,并不太符合行業常規。這其中的X因素,就是小米在營銷上的持續發力。
成本很低的大定
要讀懂小米YU7的這幾個數字,首先要了解幾個概念,這畢竟是一個“重新定義”滿天飛的時代,連名人名言都有人生造并大量傳播,更何況是車圈的一些概念。
大定,業內通常是指支付一定的定金,且7天后自動鎖定不可退;鎖單,指的是定單已經進入正式排產程序,定金也不可退。小米YU7的大定金額僅為5000元,這意味著試錯的成本非常低,普通消費者都能承擔,也給“黃牛黨”刷單提供了便利,這是兩項數字超常規飆升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此同時,這些暴增的訂單,對小米的生產計劃實際上也不會起到什么重大影響。大量信息顯示,小米YU7標準版鎖單后最快53-56周交付,Max版交付周期為33-36周。也就是說,現在下訂單,到小米交車,至少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足以讓小米從容安排生產計劃。
從25萬以上新能源SUV市場規模、行業規律來看,24萬臺的訂單,已經足以吃掉2025年該細分市場一半以上的潛在訂單,這顯然是不太可能的,這些訂單有多少水分,還很難說。
實際上,就算是真的有24萬鎖單,把它均攤到一年這么長的交付周期,每個月也就是2萬左右的交付量,這個數字的確值得肯定,但在如今的中國汽車市場也稱不上是什么開天辟地的成績。
有意思的是,小米YU7會在1-5周內交付首批“準現車”,8月份交付首批“定制新車”,其余車型則會慢慢交付,最晚的已經排到2026年8月份,交付周期長達14個月。
上市前瘋狂預熱,按照熱度進行首批“備貨”,制造“小米YU7熱銷”的輿論,刺激新訂單的產生,然后再慢慢擴充產能,人為拉長交付周期,這套打法,與十幾年前小米手機剛剛起家時幾乎一模一樣。借助互聯網強大的造勢能力,以及雷軍日均一個熱搜的強悍流量,小米汽車以很低的成本,打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宴。
稍有行業常識的人都知道,13-14個月的交付周期,對一個汽車廠商來說意味著什么。實際上,小米YU7是按照現在的價格去鎖定訂單,但卻是按照幾個月甚至一年多以后的市場價格去采購,以中國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價格的下降速度,這中間的價差是非常驚人的。
同時, 這套打法,其它廠商也很難復制,因為它立足的邏輯就是雷軍超強的吸粉能力。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交付周期長達14個月這種事情,其它品牌的用戶即無法忍受,因此它們普遍按照《民法典》相關規定,需要對延遲交付行為進行賠償,華為系車型賠償標準高達200元/天,長安系車型標準為120元/天,比亞迪等品牌則采用實物和積分補償,這些補償成本都非常高昂,逼迫廠商們加快生產節奏。相比之下,小米并無明確政策,只會對用戶提供“不定期小禮品”,成本差異巨大。
車輛性能是否配得上爆款?
不可否認的是,即便把“訂單數據注水”的可能性考慮進去,小米YU7的表現也稱得上驚艷。目前25萬元以上新能源市場內可以說是問界一家獨大,出現另外一家競爭者是好事兒。但現在的問題是,小米汽車在宣傳新車時,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字,將小米YU7的性能拔到了它實際上達不到的高度。
這樣的案例,在小米YU7整個宣發過程中隨處可見,例如“1.1米超寬投影光帶”在實際體驗時會發現它是一種帶有黑色隔斷的三段式投影,畫面并不連貫;高性能芯片高通驍龍8 Gen 3是手機端芯片,而不是車規級芯片,要知道,車規級芯片的百萬缺陷率一般小于10,而消費級手機芯片小于500即可;官方宣稱的“全系標配即頂配”,實際上空氣懸掛、5.2C超級快充等高端配置只在部分高配車型上出現。
與此同時,小米YU7還擅長“原地造牌”。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YU7將零重力座椅、Nappa真皮、空氣凈化器等配置稱為“送”,并且明碼標價,給人一種很“良心”的感覺,但實際上這些配置在同價位車型中是標配。
小米式打法是否存在風險?
了解小米手機發展史的人都知道,它現在宣傳汽車的各種手法,與當年宣傳手機時如出一轍,這是由小米公司的特殊發展道路、自身秉性、創始人風格等各種因素決定的。事實證明,這套打法似乎行之有效,但它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首先,汽車與手機不同,手機可以隨便重啟、性能不行的話還可以隨時更換,但一款20多萬的汽車顯然沒有這么從容,甚至關乎用戶的身家性命。
其次,這種打法存在政策上的風險。從種種跡象來看,目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亂象,正在被監管機構持續關注,例如前段時間的小米SU7(參數丨圖片)車禍事件就引發了工信部對車企智駕宣傳的整頓。
應該這么說,依托于中國強悍的新能源汽車供應鏈,小米是可以打造出精品車型的,但過于夸張的宣傳方式以及吃供應鏈紅利的打法,長期來看并不利于小米汽車業務的健康成長。小米需要在小米YU7以及后續車型上證明,脫離這些花里胡哨的宣傳,它依然能在市場上立足。走到這一步,小米汽車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成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