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如何能助力老工業園區煥發勃勃生機?為了尋到問題答案,記者跟隨漕河涇開發區里一位20多年工齡的物業老黨員開啟了馬不停蹄的一天。
“安全風險!維修資金必須用!”“四樓雨水管截了沒?”“三車棚黑廣告,盯緊!”我約了采訪臨港漕河涇物業公司區域經理顧美玲,半天過去卻只捕捉到她忙碌的背影。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了漕河涇三個字,我很難想象,眼前這位“火急火燎”的顧經理卻管著好幾個園區的物業。一個上午,顧美玲腳踩“風火輪”,奔波于各個現場。高大上的產業園區,原來也充滿著雞毛蒜皮、家長里短。
桂平路西側的“桂字頭”園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期,那時候時髦的馬賽克外墻到了34歲,留下的是“一地雞毛”。斑駁、掉落,業主天天投訴,顧美玲實話實說“沒錢、難辦”。上海北整工程技術成套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建中直言:“好企業有錢,可一棟樓并非全是好企業。”“有些業主靠租金度日,對維修避之不及。沒有物業與業委會去牽線,讓資金如‘爛在鍋’。”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產業園區也可以有業委會。
虹梅街道社區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邱啟宇點出關鍵:“我們探索‘黨建+營商’‘黨建+物業’,讓問題提速解決。”黨建引領下,街道迅速協調施工單位,對7號樓、10號樓開展外墻隱患排查。薛建中本不抱希望,結果卻深受感動:“一棟樓前前后后搞十來天,真辦成了!”
黨建引領,不僅聯動了物業服務,還起到優化營商環境的功能,聽起來有點抽象,但聽完一個會,我有點懂了,幫企業解決大小問題,不就是在打造營商環境嘛!比如說,幫企業找線索,維護他們的知識產權。一場協調會,企業“打假難”的困境浮出水面——單槍匹馬難覓假貨源頭。虹梅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網格員徐燕拍板:“企業訴求精準分配到各部門,合力解決。”
我漸漸明白了園區里大事小事的解題邏輯:有困難,大家能上都上。畢竟有11個園區,光靠顧美玲一面“小紅旗”可不夠,她常常鼓勵團隊中的年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關鍵時刻,一定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顧美玲負責的幾個片區是漕河涇工業區的1.0版,當年輝煌的微電子工業園區,如今已有些“憔悴”,業態復雜,問題自然也不少。顧美玲介紹,以水站為例,每天都會有很多裝卸貨的大車進出,而園區里還有物流、企業孵化、危化企業,甚至生產加工企業,各種業態都有。
什么?居然還要管危化品!這可是個專業的活,物業能做啥?“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化學品有氣味泄露投訴到物業這邊來,公司有安全部出面。”原來他們有個配備了專業人員的危化專班,整個漕河涇涉及危化品管理的研發企業,大大小小有100多家,通過物業專班制,再加上企業自我管理,如今,刺鼻的氣味已經是“過去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辦負責人孫晨霞感慨:“園區是我們第二家園,務實協作才能安心。”
今年是顧美玲入黨的第14年,也是當上11個老園區大管家的第8年,“組織有力量、服務無邊界”,從她的故事里,我看到基層黨建的“紅色光芒”。誰說老園區就該被淘汰?“管家”有著這樣的熱情,讓企業對園區的未來充滿信心。
而在顧美玲眼中,產業園區未必是璀璨的寫字樓群:“它也可以是充滿‘家長里短’的‘菜市場’,每家企業都是‘有功之臣’。”說起自己的使命,顧美玲的話也樸素而堅定:做好分內事,讓企業把園區當作第二個家。”
看看新聞記者: 龔海韻
編輯: 陶余鑫,張予洋
責編: 徐笑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