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嫌兒媳不賺錢還吃肉,心疼兒子累酸語譏笑,兒媳一句話讓她沉默
“媳婦若賢,全家過年;嘴碎婆婆,年年清寒。”
這話以前我不信,如今才知道,世上的傷,不是刀子扎出來的,而是話說出來的。
我叫許若蘭,來自山東泰安,今年31歲,結(jié)婚四年,是個全職媽媽。
大學學的是新聞,結(jié)婚后原本在本地電視臺實習,因懷孕后身體不好,辭了工作安心養(yǎng)胎,之后又是帶娃帶家,便沒再上班。
丈夫林浩在一家裝飾公司做項目主管,忙起來早出晚歸。
我和婆婆葉淑珍一起生活,她退休在家,性子強勢,說話刻薄,愛在廚房和陽臺“發(fā)言”。
事情發(fā)生在上個月一個周末。
那天中午天氣熱,婆婆做了素炒三菜,我想著老公難得休息,又辛苦,便另外給他煎了個牛排,孩子吵著也吃,我分了一小塊。
他們剛吃上,婆婆走過來,掃了一眼,冷笑:“你說你個不掙錢的主兒還天天吃肉,家里有你這樣的媳婦,難怪兒子累得跟狗一樣。”
我夾著牛排的筷子微微一頓,心猛地一抽。
丈夫低頭扒飯,沒說一句話。
我盯著婆婆,努力讓自己語氣平和:“媽,我吃的這口肉,是我丈夫賺錢、我花心思做出來的。他沒覺得委屈,倒是您口口聲聲替他心疼,真讓人寒心。”
她愣住了。
我繼續(xù):“我一口肉沒吃白的。半夜孩子一哭我爬起來,一天洗五遍尿布我照做,難道這就不算付出?您那代人養(yǎng)大孩子是功德,我們這代養(yǎng)就成了‘寄生蟲’嗎?”
廚房突然安靜下來,只剩電飯鍋的“滴滴”聲。
那頓飯,她一言不發(fā)地收碗。
我心中不痛快,卻也不是勝利感,而是一種說不出的委屈。
第二天,我悄悄收拾了幾件換洗衣物,帶著孩子回了娘家。
丈夫下班后知道了電話追來:“媽是嘴不好,你也別真跟她計較。”
我平靜地說:“浩,我不是不能吃苦,是不能吃沒意義的苦。”
他說:“你再回家吧,我跟我媽談一談。”
第三天早上,婆婆居然親自來娘家。
她站在門口,拎著一只剛蒸好的雞,低聲說:“是我說話傷了你。我年輕時也是個媳婦,知道委屈。我嘴上厲害,但心里真沒想瞧不起你。那天你說的對,你不是白吃白喝。”
我那一刻竟覺得鼻子發(fā)酸,不知說什么,只是輕輕接過雞,說:“媽,我們各讓一步,好不好?”
現(xiàn)在的她,依舊愛念叨,但每次話要出口時,我只看她一眼,她便改了調(diào)子:“這個菜給浩多夾點,媳婦辛苦,我來洗碗。”
我也不是記仇之人,漸漸愿意多陪她說話。
“人要吃五谷,嘴別傷七情。”
兒媳不是飯來張口的瓷娃娃,婆婆也不是故意為難的小腳老太。
家是講道理的地方,不是挑刺的賽場。
你若真疼兒子,就該懂得那口飯里,也有兒媳的辛勞與愛。
正所謂——婆婆嘴若不收斂,再好的兒媳也留不住那口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