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舉起“美國優先”的大旗,正式宣告:運營64年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關門大吉。伴隨而來的不僅是對“慈善援助模式”的徹底否定,更是一場由“反全球主義”主導的外交秩序重構。美其名曰“讓對外援助再次偉大”,實則是一次全球規模的政策甩鍋。對數十億人而言,這是一次冷血的清算;而對華盛頓,它只是財政賬本上的一串節約數字。
盧比歐擺出的賬單無比醒目:7150億美元的開支、1650億投進非洲、890億砸進中東,結果是“反美情緒不減反增”。他說,“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與美國在聯合國投票立場一致的比例僅29%”,并痛斥“受益者沒有回饋”“非政府組織高層坐享五星生活”。這些話確實犀利,現實也未必不是這樣。但問題在于,援助不是投資,它從來都不該是對價交換,更不該變成外交籌碼。盧比歐一方面譴責受援國家“上癮”,另一方面卻主張“凡不能投桃報李者,統統斷供”,這本質上就是在用絞索替代飯碗。
別誤會,USAID的確不是沒有問題。它曾與CIA眉來眼去,資助“顏色革命”,干預他國政治,乃至輸出價值觀、扶持特定團體。在亞洲、拉美等地,它的手段令人側目。而這套“慈善+改造”的殖民主義變體,如今遭到特朗普2.0時代的自我切割,并不是因為良知覺醒,而是因其“性價比過低”。換言之,這不是一次道德退讓,而是一次赤裸裸的利率精算。美國不再裝救世主,只想做賬房先生,連牌坊都懶得立了。
問題來了,被砍掉的不止是“形象工程”,還有無數活生生的人。根據《柳葉刀》估算,到2030年前,USAID終止將造成1400萬額外死亡,三分之一為5歲以下兒童。剛果性侵受害者無法獲得急救藥物,奈及利亞艾滋病人斷藥,阿富汗女童教育被暫停。你可以批評這些地區的政府腐敗、效率低下,但你無法否認:那一包疫苗、那一支干擾素、那一口營養餐,的確救過命。現在,美國把這些全都打包塞進“失敗政府”的垃圾袋里丟棄,口口聲聲“投資代替援助”,可請問,哪個華爾街財團愿意“投資”一位剛果女童的子宮健康?哪個跨國公司會“交易”南蘇丹一位重癥瘧疾兒童的命運?
當然,白宮不這么想。在特朗普與馬斯克聯手打造的“政府效率部”(DOGE)眼中,全球援助是“左翼NGO的鍍金游戲”,是浪費納稅人金錢的龐氏騙局。他們對NGO高層揮霍有深仇大恨,對聯合國操作深感厭倦,更對什么“全球南方”“氣候正義”不屑一顧。于是,他們一鍵清除,把一整套冷戰后的全球秩序重寫成一場“交易優先,合同掛帥”的市場化大競拍。這不是“援助退場”,而是“門票改價”。你想獲得美國資源?先證明你夠“親美”、夠“自立”、夠“聽話”。
這種新模式表面上喊出“教人釣魚,不如給魚”,實質卻是“只給漁網,魚自己找”。盧比歐高調強調“貿易優先于援助”,卻完全忽略了:貿易的前提是制度、基礎建設與人口健康。而這些,正是USAID當年介入的領域。在你能“自助”之前,你得先能“活著”。更別提,那些對中國抱怨連連的美政客,如今正用“中國式條件援助”的邏輯重新包裝美式援助,只是把“債務陷阱”換成了“價值陷阱”,最終依舊是一場地緣競賽而已。
更諷刺的是,就在USAID落幕的同一天,美國國務院卻批準給“加薩人道主義基金會”撥款3000萬美元。這筆錢看似慷慨,實則在巴以沖突中扮演著危險角色。據CNN報道,超過700名加薩難民在領取該基金會救援物資時遭以軍擊殺。這哪里是“人道主義援助”?分明是“食物誘餌下的圍獵”。在中東,美國既不愿讓聯合國發揮作用,也不放棄操控流量的欲望,最終淪為“管道控制者”——既決定誰吃飽,也決定誰活該餓死。
在這個全球人道主義體系遭遇系統性收縮的時刻,英國、德國、法國也相繼削減外援,聯合國發出史上最嚴重資金短缺警告。而美國的撤退無疑加速了整個機制的崩潰。從疫苗分發到戰地救援,從教育計劃到母嬰保健,未來的發展中國家將面臨一種全新現實:美國撤出,全球退場,中國介入,俄羅斯旁觀,歐洲無力,南方自救。一個多極博弈、責任轉嫁、博愛蒸發的新紀元,悄然開啟。
這不是對舊秩序的葬禮,而是對“價值中立”的援助理念的終結。美國不再掩飾,也不再羞赧。它明擺著告訴世界:我們的援助,不是為了你,而是為了我。你想活,就拿出姿態。你想援,就別嫌苛刻。而你,只是個議價籌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