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地處唐古拉山北麓,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6月30日,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團隊圓滿完成幫扶任務,離開雜多縣。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部署,該院第三批援青團隊接續常駐雜多縣人民醫院。
雜多縣人民醫院內科病區心衰患者支哇巴曲每天看到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隊員、心內科王祥副主任醫師查房,睡得特別踏實。聽說新專家來“接班”,他笑得合不攏嘴,說:“看來咱的病,有人管到底了。”
專科發展齊頭并進
日前,雜多縣人民醫院收治了一名6歲的毛細支氣管炎患兒。經該院兒科副主任卻軍措診治,該患兒轉危為安。“以前,病情重一些的孩子都轉到州里醫院治療,現在基本能留在縣醫院了。”卻軍措說,毛細支氣管炎、重癥肺炎等疾病如今已在該院兒科實現常態化治療。
“半年來,莫云鄉、查旦鄉的不少患者從海拔5000米的地方來看病。”雜多縣人民醫院內科才英住院醫師對病區3床心衰患者剛華索南曲加的一句話感觸至深,他說“以前跑斷腿,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
患者的信任來自幫扶成效。王祥介紹,依托幫扶機制,雜多縣人民醫院內科初步建立了心血管、神經、消化、呼吸等專業組;針對當地高原病高發的情況建立心衰病房,開展無創血流動力學監測,規范心衰診治流程,實現了心衰患者搶救“零死亡”。通過規范、完善胸痛診治流程,2025年5月,該院胸痛中心通過青海省衛生健康委組織的專家評審,獲評青海省二級胸痛中心。
籌建加速康復外科病房,實施關節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5項技術,對全縣脊柱側彎青少年進行全面篩查并聯合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提供免費救治……談及幫扶帶來的變化,雜多縣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尼瑪江才如數家珍。
“高原濕地坑洼多,牧民易受傷。過去遇到情況復雜的骨折患者,往州里醫院轉診是唯一的辦法,路上就得三四個小時。”尼瑪江才感慨地說,原來想都不敢想的關節置換術等高難度手術,如今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隊長、創傷骨科劉明曦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得以開展。
“當時,胃腸外科只能切闌尾、痔瘡等。”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隊員、胃結直腸外科陳巖主治醫師對剛到雜多縣人民醫院時了解到的情況記憶猶新。他介紹,經過半年幫扶,雜多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已能夠獨立開展大范圍腸切除術、無張力疝修補術等,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
雜多縣人民醫院院長、青海省人民醫院醫務處副處長王靜介紹,2024年12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啟動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2025年上半年,雜多縣人民醫院門急診診療量超過2.6萬人次,同比增長54.8%;救治急危重患者200余名,成功率超過90%;患者外轉率從70%降至10%。
績效改革激發活力
“記得您第一次來雜多時,給難以為繼的醫院帶來了希望。聽說您要再回雜多當院長,大家感到很振奮。”雜多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李如才主治醫師曾在微信上發給王靜這段話。
2019年初,王靜作為青海省內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專家赴雜多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擔任該院副院長。“當時,本土醫務人員在崗率不高,不敢多收治患者,主要是因為心里沒底,同時受制于績效。”該院普外科副主任吉永坦言。
王靜認為,打破醫院發展困境,首先要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為此,她一邊為職工漲績效、發放夜班費,一邊著手改造宿舍、廁所和電路。2019年底,王靜幫扶期滿時,在雜多縣人民醫院婦產科、外科等業務量大的科室中,每名醫務人員每季度能有1萬元績效收入。
然而,王靜走后,該院又面臨資金掣肘的困境。“醫院回到了老樣子,醫生沒干勁,患者看病難,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原單位后,王靜始終牽掛著雜多縣的患者。2024年7月,在青海省加強國家重點幫扶縣省內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機制下,王靜再次請纓赴雜多縣人民醫院開展幫扶工作,這次幫扶為期3年。
在原有工作基礎上,王靜進一步建立健全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激勵考核機制,提升醫務人員積極性。同時,著力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為抓手,提高門急診患者服務量。
兒科、康復科、口腔科、重癥醫學科、美容科、眼科等科室相繼開設,會診制度、疑難及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病歷管理制度等規范化執行,精細化成本管控和臨床路徑優化降低住院次均費用……依托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雜多縣人民醫院實現了從虧損到收支穩定、患者外轉率下降的轉變。
“如今,普外科的患者多了好幾倍。”在吉永看來,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提升了當地醫務人員能力,又在績效考核上予以保障,讓醫務人員有了收治患者的底氣和動力。
吉永舉例說,該院普外科共有8名醫務人員,其中5人在編,3人為臨聘人員。績效改革后,臨聘人員固定工資由1880元提升至2500元,績效考核與在編人員按照相同制度執行。
“現在的工資,足夠在縣里生活了。”2023年入職雜多縣人民醫院普外科的嘎瑪義西朋措說,他每月有近5000元的工資收入,在醫院新建的職工食堂吃飯讓他每月還能省下幾百元。
醫務人員的職業獲得感,是幫扶成效的生動寫照。國家衛生健康委援青干部、雜多縣委副書記張君華介紹,2025年,在青海省委組織部等5家單位公布的2024年度“組團式”援青工作綜合考核評價結果中,雜多縣人民醫院獲評優秀等次。
“醫院有了跨越式的發展,但還不夠。”王靜描繪了2027年的發展愿景,“依托青海省人民醫院、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基金會、青海愛爾眼科醫院等單位捐贈的醫療設備,全力以赴發揮‘傳幫帶’作用;充分借助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資源,培養一批‘帶不走’的緊急醫學救援人才。”
魚漁雙授長效賦能
在雜多縣人民醫院骨科,劉明曦手把手帶教徒弟尕普措。“剛開始連消毒、術前準備、簡單的骨折復位都做不好,現在能獨立地完成基礎手術了。”尕普措說,這樣的“師帶徒”模式已在全院推廣。
“跟著師傅學到了先進的診療經驗和康復理念。”每天和王祥一起查房,是才英集中查缺補漏的時間。她說,接受為期半年的帶教后,她面對患者時心里更有底氣了。
“從藥物選擇到劑量調整,從診療規范到病歷書寫,老師指導時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對于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二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隊員、兒科王偉主治醫師的帶教,雜多縣人民醫院兒科白瑪永藏助理醫師這樣評價。
“醫院不缺人,缺的是人才。”王靜介紹,為了填補雜多縣人民醫院口腔專科建設空白,她專門從省里請來專家重點培養雜多縣口腔專科人才。
“醫療幫扶不僅要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第三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青隊長、內科龐博副主任醫師介紹,第三批團隊由手足外科、胃腸外科、心血管內科、兒科、老年病科、眼科的6位醫師組成,其中副主任醫師4人、主治醫師2人,持續深化“師帶徒”幫扶仍是本次幫扶工作的主基調。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呂國悅表示,該院將依托第三批團隊持續開展臨床診療、教學培訓、學科建設等技術援助,接收受援醫院醫務人員到院進修,落實“導師制”跟蹤培養,力爭協助受援醫院建強一批臨床專科、帶出一批骨干人才、填補一批技術空白、完善一批管理制度,努力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滿足縣域居民基本醫療衛生需求。
文:健康報記者 楊世嘉 張丹
編輯:楊真宇
校對:馬楊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