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北京宣布將在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日舉行閱兵儀式,并向臺灣地區的國民黨抗戰老兵發出觀禮邀請。這本是一次跨越海峽的歷史重逢,一次對民族英雄的集體致敬。
然而不到48小時,臺灣民進黨當局竟以行政令形式發出威脅:凡參加大陸閱兵活動的抗戰老兵,將面臨停發俸祿的處罰。
這些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老人,每月僅靠2.5萬新臺幣(約合5800元人民幣)的俸祿維持晚年生活,臺灣當局的威脅直接擊中了他們最脆弱的生存底線。
一張回家的船票,標價兩萬五千新臺幣
五千八百塊錢,在今天,也許不夠大城市里一個月的房租,不夠一趟體面的旅行。
但對這位年過九旬,甚至近百歲的老兵,這筆每月兩萬五千新臺幣的俸祿,就是他的晚年,他的體面,他的一切。
這不是普通的養老金,這是他當年拋家舍業,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用青春和鮮血換回來的“勛章”,是這片土地對他浴血護國,僅存的一份契約與承諾。
民進黨當局的威脅,就是把這枚勛章變成了枷鎖,把這份承諾變成了勒索的籌碼。
他們等于是在對一位為國拼過命的英雄說:你的尊嚴,你的歷史,你的鄉愁,我們給你估了個價。想回家?可以,拿你的晚年生活來換。
如此做法,怎能不讓英雄寒心,更是何其荒謬,又何其悲涼。
“他們憑什么資格,去阻止一個為國家拼過命的老人,回到他曾用鮮血守護的地方?”抗日名將張自忠的孫子張慶成,面對鏡頭時滿是悲憤。
這個問題,問的不是政客,問的是天理人心。
英雄流了血,到了風燭殘年,難道還要再流淚?受了天大的委屈,難道還要再挨餓嗎?
那筆用命換來的錢,如今成了堵門的墻
不得不說,拿退休金要挾一位百歲老人,這招數實在算不上高明,甚至有些下作。但這絕非一時興起的昏招,這背后,是一場在臺灣島內持續了多年的“記憶漂白工程”。
他們處心積慮地,想在臺灣年輕一代的腦子里,格式化掉一段歷史,切斷一條臍帶,最終塑造一個與中國大陸毫無關聯的,所謂“新臺灣”。
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官方紀念活動,只敢提“反侵略”,卻對“抗日”二字諱莫如深,仿佛敵人來自外太空。歷史教科書里,“日據”時期那段屈辱的殖民史,被悄悄美化成了聽上去中性,甚至略帶溫情的“日治”時期。
有日本媒體自己都統計過,短短五年,臺灣媒體對“日本侵華”的報道量,斷崖式暴跌了百分之二十一。
這些手術刀般的精細操作,目標只有一個:讓后輩忘了我們曾共同屬于一個民族,曾共同經歷一場浩劫,也曾共同迎來一場勝利。
威脅老兵,就是這盤大棋里最陰狠的一步。因為老兵本人,就是活著的歷史,是行走的路標,指著回家的方向。他們想,只要讓這些活歷史閉嘴、消失,就能讓那段記憶徹底風干,化為塵土。
有些歷史,正被人一筆一筆地涂掉
并且,他們差一點就成功了。
一項調查數據讓人心驚:多年前,臺灣超過九成的年輕人,認同抗日戰爭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
如今,這個數字跌到了百分之三十八。
消失的百分之五十二,是一整代人歷史認同感的崩塌,是一個民族共同記憶的巨大黑洞。這,遠比停發一個老兵的五千八百塊錢,更讓人痛徹心扉。
這筆賬,算的是一個民族的魂。
然而,就在民進黨當局以為這把“鎖喉”萬無一失時,海峽對岸的回應,如同一聲驚雷,直接把桌子給掀了。
大陸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公開表態:臺灣不發,我們發!
不但一分不少地補足,還歡迎老兵們葉落歸根,回來養老,醫療、社保,一切生活所需,大陸全包了。
這一招,堪稱釜底抽薪。
它傳遞的信號清晰得不能再清晰:你用生計卡脖子,我就用更好的生活來“搶人”。你當作累贅的英雄,我當成寶貝供著。你急于丟掉的歷史,我幫你刻在功勛柱上。
大陸這邊的網絡上,幾乎瞬間就炸開了鍋,無數網友自發喊話:“就算官方不管,我們眾籌也得把大爺們的俸祿補上!”“不能讓英雄受這種委屈!”
這種情感是樸素的,發自肺腑的。它無關乎任何動員,只是一個民族最基本的正義感和同理心——我們得對得起自己的英雄。
而在臺灣島內,民進黨當局同樣低估了人心。民調顯示,超過七成的民眾認為歷史不該被政治綁架,六成以上的人支持老兵有權自由選擇去留。政治高壓,并未能完全扭曲民眾的基本是非觀。
許多民間團體頂著壓力,為老兵奔走呼號,舉辦線上紀念活動,一場直播就有幾十萬人觀看。
這證明,歷史的根,在島嶼的土壤深處,依然活著。它只是被壓抑著,一旦找到縫隙,就會倔強地生出新芽。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回家的路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賴岳謙說:抗日戰爭,是兩岸共同承受的苦難,也是共同鑄就的輝煌,這是刻進骨血里的史實,誰也改不掉。
因為它像一聲鐘鳴,提醒著所有人,我們從哪里來。當一邊在拼命追根溯源,銘記苦難與輝煌時,另一邊卻在費盡心機地掩蓋來路,甚至不惜對一位百歲老人拔刀相向。
英雄的勛章,是自己用命掙的,不是誰賞的,更不是誰有資格收回的。
一個民族,如果忘記了自己的英雄,忘記了自己的來路,就如同拔了根的大樹,看上去再枝繁葉茂,也終將枯萎。
這場圍繞一位老兵退休金的博弈,早已超越了金錢。它是一場關于歷史敘事權、民族歸屬感的正面交鋒。
所幸,我們看到了最令人欣慰的結局。
我們期待著,2025年9月3日那天,天安門廣場的觀禮臺上,會有那么幾位身板不再挺拔,但眼神依舊堅毅的老人。他們從海峽那頭來,顫顫巍巍地敬一個軍禮。
那將是遲到八十年的,也是對所有試圖割裂血脈的小丑們,最有力的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