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春要一直堅持以“國有、國優、國標”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讓行業內外見證何謂“國企擔當”。
筑春將會不斷和市場化改革這塊“硬骨頭”碰撞、融合,走出一條符合筑春特色的市場化發展之路,實現老品牌煥發新生機。
文|代紫庭
編者按:為喚醒“五十三優”歷史價值、激活品牌生命力,云酒頭條特推出“尋訪國家優質酒”系列活動及文章。
我們將深入企業一線,系統梳理“五十三優”的歷史文化脈絡、工藝傳承體系及市場突圍經驗,通過全媒體平臺向行業及消費者傳遞“國優”品牌的真實價值。
作為行業媒體,云酒頭條始終關注白酒產業生態多樣性。此次行動既是對計劃經濟時代品質標桿的致敬,更是為區域酒企提供價值重估的公共平臺。
現誠邀“五十三優”企業與我們共同書寫這段產業記憶,讓“國家優質酒”不再只是博物館的標簽,而成為消費市場的活性資產。
聯系人:田洪濤
聯系電話:18663826979
“起步即沖刺,開局即決戰!”在貴州筑春酒業4月召開的營銷中心會議上,董事長楊占乾的發言擲地有聲。他明確表示:“今年,筑春的市場化轉型必須成功突圍。”
作為擁有國資背景的“53優”醬酒企業之一,這一宣言,折射出這家老牌國企在市場激流中轉型的艱難。
相較于茅臺和習酒,同屬貴州省省管國有白酒企業的筑春,在市場上的聲量尚未形成巨浪。面對醬酒行業集中度持續攀升的態勢,這家老牌酒企正經歷著市場化轉型的陣痛。
今年年初,筑春酒業面向社會市場化引進的營銷負責人李海立正式履新。這位在食品與酒業深耕二十余年的職業經理人,將直面筑春身上的哪些“硬骨頭”?他又將如何通過市場化體制改革,解放團隊思想,為筑春“松綁”?
筑城之“春”
晨霧繚繞的南岳山下,貴陽母親河南明河蜿蜒流淌。在這片山水環抱的土地上,始建于1956年的筑春酒廠靜臥其間。
4月11日,筑春酒廠會議室內,李海立立于董事長楊占乾右側,正以洪亮激昂的語調調度工作計劃。他的對面,是筑春的老員工以及各地區營銷負責人。
“下個月開始,全員直銷!”這是李海立向全體筑春員工——包括他自己——下達的指令。同時,他為每個部門設定了明確的營銷指標。會議室內,各部門領命,如同戰前動員般,喊出氣勢如虹的口號與各自承諾達成的業績目標。
這標志著筑春近七十年歷史中,首次迎來如此旗幟鮮明、大刀闊斧的市場化改革。
▎筑春會議室內李海立正在調度部署銷售計劃
此前,筑春的市場化改革雖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發展勢頭不溫不火,與其輝煌年代已漸行漸遠。
筑春酒廠的歷史可追溯至1956年。彼時,為加強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資保障工作,貴州筑春酒廠應運而生。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這里曾創下令人驚嘆的紀錄——周邊百姓甚至需要憑“特殊關系”才能品嘗到其窖藏美酒。一位多年居住于省軍區附近的老人回憶道,上世紀70年代,人無需走進廠區,僅在幾公里外的南廠路口,就能聞到酒糟散發的濃郁酯香。那時,周邊居民常在軍區操場散步,去大禮堂觀看露天電影。“可惜的是,當時無緣享用這美酒。”老人所說的“條件”,不單指經濟能力,根源在于計劃經濟體制下酒廠并不對外經營。
轉機出現在1985年。筑春酒廠提出“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方針,開始對外銷售白酒,標志著企業發展邁入新階段。
“我1987年進廠時,酒已經大量銷往市場了。”當時剛從技校白酒釀造專業畢業的汪朝華被分配至酒廠工作,每天在車間從事起窖、上甑等工序。在他記憶中,彼時能在酒廠工作,是份“鐵得不得了”的差事,象征著穩定與保障。
▎筑春酒業在貴陽的總部廠址
一年后,汪朝華晉升為班長。同年,經上級機關批準,酒廠正式啟用“國營貴州筑春酒廠”的名稱,“筑春”之名自此在市場中漸次傳開。
1989年,酒廠核心產品“筑春酒”參加全國第五屆白酒評選,在全國性評選中脫穎而出,榮獲國家質量獎銀質獎章。彼時,貴州省擁有上千家酒企,而獲得“53優”稱號的,除筑春外,還有習酒、珍酒、安酒、湄窖酒、黔春酒。
“當時廠里很低調,沒舉辦隆重慶祝儀式,只是結合周年慶活動簡單發了幾朵大紅花。”汪朝華回憶道。
“筑春酒”聲名鵲起后,汪朝華和他的車間班組實行“三班倒”,廠區內一排排車間日夜蒸騰著霧氣。據報道,得益于國有企業在人才、資源、政策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筑春在“六五計劃”期間完成技術改造,年產能躍升至2500噸,這在當時的貴州地區已屬可觀規模。
除產能優勢外,筑春酒的品質同樣出眾。資料顯示,筑春酒廠主要釀制生產“貴州筑春”“筑春老酒”“筑春大醬”等麩曲醬香型系列白酒。繼“53優”之后,又累計斬獲24項國內外獎項,一時間風光無兩,在市場上享有盛譽。
至此,筑春酒廠深厚的歷史底蘊與卓越的產品品質完美契合,互為背書,在白酒發展史上留下了眾多美譽。
兩年后,汪朝華被調至勾調部門——這一技術核心崗位。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二十年后,他將與酒廠一同遷回其從小生長的故鄉——茅臺鎮。
然而,筑春在醬酒圣地的發展卻磕磕絆絆。
遷廠
科林斯在《基業長青》一書中曾寫道:“高瞻遠矚的公司經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擁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一種核心理念,而是在它們還在奮力求生存時就已經如此。”
▎筑春茅臺鎮酒廠全景
1998年7月,貴州筑春酒廠整體移交貴州省人民政府管理,隸屬于省國資委旗下的黔晟國資公司。
然而,令人感慨的是,盡管筑春與茅臺、習酒同為當時貴州省僅有的幾家省管國有白酒企業,卻因多重因素未能轉變為真正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
同年,城市土地價值開始凸顯。隨著事業單位停止福利分房、逐步推行住房分配貨幣化,房地產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1997至2002年間,我國城鎮住宅新開工面積年均增速高達26%,五年內增長近4倍,商品房時代的大幕正式拉開。
在這場“地產熱”的洪流中,筑春于2010年啟動了異地技術改造項目,將釀造生產基地從省會貴陽遷至茅臺鎮上坪村,落戶赤水河畔,與茅臺酒廠隔河相望。
時隔23年重返家鄉,汪朝華已褪去青澀,從昔日的普通釀酒工人成長為酒廠的總工程師。
“遷廠后,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向茅臺學習,改進釀造工藝,從麩曲醬香轉向大曲醬香。”汪朝華強調,筑春歷來在原料選擇上堅持優中選優,“首先要挑選高品質的紅纓子高粱,即使價格高于市場均價也在所不惜。”
相較于其他酒企,筑春對酒體品質的核心要求唯有一個——國標優級。“作為國有企業,我們必須對品質負責,這是對百姓和市場的莊重承諾。”汪朝華語氣堅定。
▎筑春勾調部門成員的筆記本
汪朝華的底氣源于對生產每一個細則的精準把控。
在勾調車間的辦公室桌面上,擺放著許多高度一致的計量瓶,每個計量瓶上都貼滿了標有數字的標簽,桌上放著一本筆記本,上面寫著每一個標簽對應的風味感官。“一級酒放時間長了,味道也很干凈”,“二級酒放久了有嘔吐物臭味”,甚至還標注了每次品鑒相隔的時間。
汪朝華介紹,這個筆記本上是團隊中一個剛來不久的女生記錄的工作內容。像這樣的筆記本,“我家里都快堆不下了”。
讓汪朝華感到十分欣慰的是,筑春酒廠對酒質精益求精的核心理念跨越了時空,從貴陽延續到了茅臺鎮。2021年,筑春拿出五款年份酒酒體參評,得到首屆中國釀造大師、仁懷市酒業協會會長呂云懷等多名專家的高度認可,專家們一致認為筑春酒業五款年份酒酒體微黃透明,回味、留香持久,展現出了典型的大曲醬香風格。
抖音博主“龍城小杰”告訴云酒頭條,他之所以與筑春合作,看中的就是筑春酒的品質和高性價比。“龍城小杰”曾統計過客戶反饋,筑春的好評率在90%以上,補貨率高于60%,雖然筑春的品牌認知度不及其他名酒,但憑借過硬的酒體,也吸引了一幫“鐵粉”。
在2018年前后,筑春主動出擊。在全國主要城市成立“筑春醬酒定制中心”,邁向全國布局,加速向電商平臺轉型……也是基于種種市場化行為,筑春得以存活,但始終沒能找到發展的“加速鍵”。
市場驟變
然而時代的一粒沙,壓在任何個體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曾經和筑春一樣初露鋒芒的“53優”白酒品牌,不免都在波詭云譎的醬酒周期中受到波及,有的偏安一隅,有的黯然隱退。
筑春則介于“偏安”與“隱退”之間。
“大家關起門來,實事求是地講下筑春在市場中的真實情況。”
▎一輛運貨車在裝罐酒體
在貴州筑春酒業營銷中心4月會議結束后,楊占乾特意把各中心的銷售負責人留下來,開了個小會。
大多數區域負責人都反映了相同的情況: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對筑春的企業背景和酒體品質是了解且認可的,但在廣大的消費者心中基本上沒有建立起品牌形象。
有的負責人剛講完,便用片刻的笑容掩飾尷尬。楊占乾愣了愣,也沒想好說些什么,眉宇間多了幾分擔憂,他意識到,筑春在市場中的品牌基礎可能比想象中還要薄弱。
事實上,市場化不足、沒有在市場上形成品牌形象是絕大多數中小白酒企業的“通病”,而隨著近年行業利潤下滑,問題變得尤其致命。
從行業份額來看,白酒行業已經成為一個存量競爭,頭部企業加速分化、聚集的“內卷”行業。
醬酒市場則表現得更為突出,2023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報告中顯示,以茅臺為引領,習酒、珍酒、國臺、金沙酒業、董酒、釣魚臺、小糊涂仙酒業共同組成的貴州白酒企業艦隊,其產值占全省白酒的89.7%,利潤占全省白酒的98%。也就意味著,中小醬酒企業的成長空間在進一步壓縮。
筑春原來的銷售部負責人楊大鼎告訴云酒頭條,去年行業下行,他明顯能感受到市場對筑春定制端的需求量在突然減少,對比前幾年大概下降了30%,這極為反常。
在這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市場搏殺中,筑春酒業前些年在市場中零星深耕起來的品牌心智,正在被醬酒頭部企業蠶食。
“筑春活下來的唯一方式是尋求并購。”酒業獨立評論人肖竹青并不看好筑春在內的大多數中小型醬酒品牌,在他看來,眼下醬酒市場的寡頭競爭對二三線品牌是一場降維打擊,培育一個具有消費者認知的品牌至少需要3至5年,對于筑春而言,期間的成本投入和虧損將會是國有企業“不可承受之痛”。
逆水行舟,筑春得打一次“翻身戰”。
“房間里的大象”
但筑春的問題出在哪里?
許多企業內部都存在著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所有人都知道問題出在哪,只是沒有人愿意說。猶如“房間里的大象”:大家分明心知肚明,但都選擇沉默不解決,因為它看上去并不致命。
李海立說出來了,“機制制度不適應市場化,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不起來。”
他很快發現,問題根源出在制度上。筑春此前設置的員工薪酬制度中,既沒有考核銷售團隊的績效標準,也沒有針對性的激勵機制。“這在國企里都屬于相當‘守舊’的。”
但李海立明白,不蛻皮的蛇只能等死。企業也一樣,總是抓住舊皮囊不肯更新的企業,會從內部開始退化,停止生長,然后死亡。
他第一時間開始梳理筑春上下,先是重新調整了銷售成員的薪酬體系,變成“底薪+提成”制。再又打破了原有的組織架構,將銷售部拆分為銷管部、市場部、定制部、直銷部、經銷部五個部門,共同組成營銷中心。
績效從3月份開始實施考核。潘昇迫切地希望盡快能與客戶談妥并簽好合同,得到他在筑春的第一筆提成。對于這位去年才大學畢業的00后而言,當業績和薪資掛上鉤后,才能激發出更多內生動力去做直銷工作。
上面兩件事加在一起僅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
“出拳只會打在棉花上,我干脆就直接動‘刀子’,先捅個窟窿再說。”在李海立看來,行動越慢,阻力越大。措施越直接,給企業帶來的陣痛就越短,就是要用最有效的手段,解決筑春最難的問題。
這也是楊占乾所希望的。實際上,楊占乾對李海立提供了很大程度的支持,幾乎沒有干涉過李海立對筑春“大刀闊斧”的改革,楊占乾打心里認為:職業經理人要在國有企業內部發揮出鯰魚效應,這樣才可能“攪活”筑春。
正如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咨詢委員葛培鍵在《國企改革:難點突破與路徑選擇》一書中寫道:“落實職業經理人選聘制度,要放手讓‘媳婦’敢于作為、大膽作為,讓董事有‘話語權’,盡量避免‘行政選拔’現象和‘行政指令性’行為。”
領導班子彼此信任這一點上,李海立同樣十分確定。“我來筑春,完全是因為筑春具有歷史的沉底,有品牌的基礎,有國企的資源優勢,缺乏的是市場化的改革和運作,且班子真正想干實事,并且愿意放手讓他去干”。”李海立說,他與班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與目標:用完全市場化的理念與方式,盤活筑春。
“駐商”變“走商”
在理清底層制度問題之后,李海立迅速開始了他市場化改革的下一步:招兵買馬,組建全新的區域銷售負責人團隊。
年前,陳康還忙著別的生意,在奔波出差的路上接到了李海立的電話。電話那頭,李海立向他拋出了橄欖枝。實際上陳康有預料過這通電話,但“沒想到這次行動這么快”。兩人從大學時期就認識,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一起在校外干兼職,做康師傅的促銷員,陳康記得,那時候李海立就能把事情安排得妥妥當當。所以接到電話后不到三天,陳康就答應加入筑春。
“我一是奔著海立來,二是看中筑春的企業背景和產品質量。”陳康說道。
隨著陳康等人的加入,不到一個月,筑春就組建起了河南、華東、華南和華中四個區域的負責人團隊,其中幾乎所有負責人都有著至少3~5年的行業經驗。
在這之前,筑春已經很長時間喪失掉了“向外走”的市場團隊,楊占乾說道:現在我們就要從“駐商”向“走商”改變,不能還妄想著像從前一樣,坐在廠里等著生意自己找上門。
然而即便如此,李海立仍然表示目前的團隊并不是他最理想的團隊,他直言:“幾乎沒有人是不可替換的。”說完這話時,他幾乎沒有猶豫,接著補了一句:即便是筑春的每一名領導。
細分到每個部門團隊的人員配置方面,李海立也有一個心中的理想配置。他尤其提倡不要組成“團伙”,更不要組成“幫派”,而是要組成多個“三人小組”。
李海立解釋稱:“出去(談生意)一次就要三個人一起,上臺能說的、上桌能品的,以及會張羅事的。”李海立認為,筑春市場化銷售團隊第一步是要做好服務,提高整個團隊成員的服務意識,不要框框一頓介紹產品,然后沒有人照顧客戶,要給客戶提供情緒價值。
“情愿慢一點,要讓客戶體會到家的溫暖,貪多求快的話客戶長久不了。”李海立盡可能地想從一些細節讓團隊感受到:白酒講究與時間做朋友。用他的話說,做白酒生意不是在做某個工業產品,而是在培育一個“生命”。
一邊招人一邊改革,李海立沒有等待,他同步開始對筑春的產品定位進行調整。“產品針對不同群體,市場定位和定價也不同,似乎以前是能賣就行。”很長一段時間,筑春在市場中的產品冗雜,且定價高低不等,因此在消費端并沒有形成一定聲量的品牌認知。
這也是國有企業長期存在的典型病癥。據相關新聞,舍得酒業原董事吳健談及酒企共性問題時稱,舍得酒業過去的國企“包袱”很重,一方面,公司開發的產品數量達上千種,品牌打造沒有重點;另一方面,營銷觀念與模式太過傳統,發展沒有突破。
一直以來,筑春均是以定制酒的邏輯去運營主產品,這在市場總監朱銘看來同樣是市場化經驗不足的體現,也是筑春品牌在終端消費者中比較薄弱的重要因素。
而朱銘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協助李海立確立了筑春的品牌定位:以經典系列為主經銷,萬里系列做直銷,同時做好定制和電商平臺。
在筑春的4月營銷中心會議的尾聲,李海立給團隊留下一句話:“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他希望筑春都能成為大家的最后一站,共同把筑春做到新的高度。
“退無可退”的老品牌
“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這亦是國有企業一直以來的改革方向,早在20年前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即明確提出“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大樹底下固然好乘涼,卻也可能寸草不生。吃盡了苦頭的筑春高層團隊已開始調頭并達成共識,2025年筑春的主基調就是堅定不移把市場化做到極致。
云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和君咨詢副總經理、和君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李振江認為,筑春酒業能在群雄逐鹿的醬酒市場中找到自己的差異化優勢,主要有三點:第一,筑春是貴州省省管國有三家白酒企業之一,背后的大股東黔晟國資擁有著非常雄厚的實力背景。第二,筑春有著非常不錯的品牌積淀,包括“53優”、“老三春”、“貴州老字號”等含金量十足的行業口碑。第三,筑春有歷史底蘊,有品質保障,比如全國資企業,酒廠過往的榮譽等。
老品牌該如何煥發新生機?
在李海立的規劃中,今年要打好兩個基礎:
第一個基礎是要突破酒廠的年產能,目前筑春正在推進基酒擴能工作,擴能后將進一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質保證。
第二個基礎是要做好產品線的豐滿度和市場適應度,以“經典系列”作為經銷/團購銷售核心產品,聚焦商務場景核心價格帶,以“萬里系列”作為貴州省內直銷產品供給。并根據市場競爭需要,不斷開展定制開發業務作為輔助,優化和升級原有產品,積極推進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開發。
“我們也沒有想太多,讓筑春3年做到5個億就算完成目標。”李海立強調,當下眼前最重要的還是夯實基礎,先把團隊搭建起來,再走出去布局經銷網絡,為明年筑春酒廠建廠70周年而深耕蓄力。
楊占乾強調,筑春要一直堅持以“國有、國優、國標”的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要讓行業內外見證何謂“國企擔當”。
云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知趣咨詢總經理蔡學飛則建議,像筑春這樣有技術傳承、有文化、有底蘊、有特色的中小型企業,不要去過于追求酒廠規模,應該開拓自己的渠道,做好小而美的品牌調性,做高品牌溢價,做厚產品結構。
在我去酒企廠區拜訪之前,李海立和朱銘一起在茅臺鎮上吃酸湯魚火鍋,他坐在背靠馬路邊的一頭,椅子后腿再超過半塊瓷磚的距離,就會懸空于兩個臺階之上。我善意地提醒他椅子往前挪,以免一不注意背靠下去。他看了看身后,索性把椅子又往后倒退了約十公分,對我笑了笑:“這樣我就知道已經退無可退了。”
機遇與調整并存,困難和希望同在。筑春將會不斷和市場化改革這塊“硬骨頭”碰撞、融合,走出一條符合筑春特色的市場化發展之路,實現老品牌煥發新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