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青州市王府街道馬驛山社區聚焦群眾需求,建立“書院+文化”社區服務新模式,走出了一條以文化賦能基層治理、以文明滋養社區生活的新路徑。
每逢周六,馬驛山社區大廳就變身影院,社區的青少年聚在一起觀看電影,共度周末時光。馬驛山社區通過搭建文化交流平臺,讓青少年們走出家門,在文化交流中增進情誼,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和歸屬感。
學生林心冉:“豐富了我的課余文化生活,我覺得這種形式還是挺不錯的,在這里結識到了很多朋友。”
學生任文濤:“這個觀影活動我覺得特別有意義,在娛樂的同時能夠學到不少東西。”
同時,馬驛山社區還與濰坊理工學院聯合開展“伙伴計劃”社區青少年服務項目,通過分享案例,教育社區的孩子們養成自強自立、樂觀開朗的品質。
學生喬家祺:“我們將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與理論在馬驛山社區進行實踐落地,向更多的同學們傳播向陽而生的故事。”
學生徐菡宇:“走進社區參與文化活動,對我們大學生來說意義非常大,下次再有活動我還來,也希望更多的同學一起加入社區。”
在馬驛山社區,“書院+文化”為內核的社區服務新模式,正在重塑傳統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社區依托本地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一核多點”的文化服務矩陣,實現“空間活化”與“人心凝聚”雙效合一。近年來,通過整合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鎮青門公園等陣地資源,設立驛童逐光書院、鹿非馬成長中心、非遺工作室、老年食堂、愛心充能驛站等功能區,實現“一院、一中心、多功能區”的文化服務網絡,有效推動理論宣講、文化服務、公益集市等活動常態開展,滿足不同群體多元、多樣的精神文化需求,讓書院文化“軟實力”成為賦能社區建設的“硬支撐”。
青州市王府街道馬驛山社區黨委書記王巧珍:“1元早餐惠及139名高齡老人,食堂日均服務80人次,同步開展“銀齡會客廳”社交活動;在兒童關愛方面,"鹿非馬社區成長中心“開設繪本閱讀、手工實踐”等課程。文化惠民方面,借鑒青州市“書院+”經驗,結合書院模式開展非遺體驗、書法課堂等文化活動;在志愿實踐方面公益集市、鄰里節、健康義診等常態化活動,年覆蓋超5000人次。通過這些,我們讓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讓居民們的認同感提升了,鄰里從"陌生人"變"合伙人"。”
未來,馬驛山社區將繼續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和服務質量,讓社區成為居民心中溫暖的港灣。
王巧珍:“未來將著力探索"文化浸潤、居民自治"的可持續路徑,讓居民“有事找社區,沒事常來玩”。擴大文化供給,推廣“書院+非遺”“青年夜校”等課程,吸引年輕群體參加。優化“幸福合伙人”機制,引導居民從“受益者”轉為“主理人”,持續打造“有溫度的“幸福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