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人口3300人的村莊,卻吸納了1.8萬流動人口,外來者與本地人比例從5:1升至6:1。這被廈門市海滄區漸美村黨委第一書記許朱充稱為“漸美奇跡”。
品字形的蓮塘別墅重現華僑創業史,四條百年老街仍延續“海上絲路”商業格局,百姓攝影棚定格的團圓照里,家國情與新時代文明實踐交相輝映。
7月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走進廈門市海滄區海滄街道,看到傳統村落與流動人口相互滋養,百年僑宅與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共振,一條破除城鄉藩籬的實踐路徑逐漸清晰。
外來人員成為“治理參與者”
2023年6月,海滄區入選福建省首批“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試點區”。彼時錦里村黨委書記林漢藝正面臨棘手考題:0.56平方公里的城中村,住著3500名原住民和超過10000名流動人口,其中1200多名集卡司機日夜穿梭于港口與信息產業園之間。
“早高峰公交7:10到村口,而學生7:20到校就算遲到!”在一次“錦鄰夜話”議事會上,集卡車司機張偉(化名)的訴求引發共鳴。村兩委當即聯系區相關部門和公交公司,反饋相關情況。一周后,新增的公交班次讓20多個家庭告別清晨狂奔。
錦里村錦林驛站。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攝
這場效率的背后,是錦里村獨創的“四個摸清”工作法——網格員每周兩次“一標三實”入戶更新數據,11個司機微信群即時響應需求,婦聯為“卡嫂”開設花藝課與春風送崗招聘。
“春節回老家住三天就想回錦里,這里也是家,春節也要留幾天給錦里。”一位在錦里村生活了15年的“新錦里人”曾向林漢藝感慨,不知何時起,他自己對錦里村也有了鄉愁。
這句樸實的話語背后,是錦里村讓 1.09 萬名流動人口從 “暫住者”變為“共建者” 的生動實踐。而這樣的實踐,在漸美村也有著更多具象化的體現。
“在兒子家都吃不了這么舒坦!”何麗英老人今年96歲,她幼年從新加坡歸國,現在每天步行十幾分鐘到漸美村幸福食堂“打卡”就餐,飯后還能穿針引線做手工。在每天變換樣式的三菜一湯一主食中,她最好那口閩南特色美食面線糊。
“來了就是漸美人。”漸美村黨委委員許月瓊介紹,作為全國文明村,漸美村以“漸美 +”多元治理共同體為核心框架,構建起外來務工群體與本地原住居民協同參與的治理新格局。許月瓊舉例介紹,曾因家庭因素極度叛逆的男孩,在“愛心媽媽”志愿者贈送文具、輔導功課等方式的關懷下,如今主動帶著弟弟做志愿者;安徽籍男生隨務工父母在此長大,去年以“新漸美人”身份保送廈門大學研究生,其母親還曾對村干部笑談:“孩子對這里感情深,將來還要麻煩你們幫忙找個本地對象呢!”
漸美村“愛心媽媽”志愿者開展兒童繪畫課。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攝
“這張(照片)是百家宴上,四川籍廚師正與本地阿嬤切磋閩南鹵味的做法;這張是我們為老人舉行的金婚慶典;這張是除夕夜,‘愛心媽媽’志愿者服務隊為外來務工子女做年夜飯……”指著滿墻的活動照片,許月瓊向澎湃新聞介紹,漸美村年均開展 300 余場跨群體活動,且1.8 萬名流動人口中,超過600 人主動加入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
在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留言板上,澎湃新聞看到一名隨父母來此生活的小學生用歪扭字跡寫下的留言:“在異鄉不為異客。” 從“服務接受者”轉變為“治理參與者”,浸潤式的文明融合讓“異鄉”與“家園”的邊界逐漸模糊。
僑鄉基因促進文脈新生
沿著滄江古碼頭的痕跡走進海滄社區,一座品字形布局的建筑群映入眼簾,這便是海滄僑鄉文化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蓮塘別墅。
“這棟蓮塘別墅的主人是陳炳榮,他1880 年代從越南回國建宅,堂屋柱子上的磚雕還是他從南洋帶回的樣式。” 海滄社區宣傳委員張志堅輕撫著百年僑房的墻壁,向澎湃新聞介紹,該僑房西南方為供奉祖先的家廟,東南方為培育后代的學堂,正南方則為家族居住的院落,中間與后花園相連,形成兼具居住、教育與祭祀功能的“品”字形格局。
2024年,這座承載著華僑歷史的建筑完成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相關部門的專項資金注入,讓斑駁的磚雕、褪色的木梁重新煥發生機,不僅保留了“下馬柱”等彰顯家族禮儀的細節,更通過對建筑格局的復原,讓后人得以窺見當年華僑家族的生活圖景。
作為著名的僑鄉,海滄區僑文化底蘊深厚,19世紀便有不少人下南洋。這些華僑大多在貧困中背井離鄉,乘坐簡陋的輪船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從零開始打拼。當事業有成時,他們的第一選擇不是在海外安享富貴,而是回到家鄉修建宅院、救濟鄉鄰。
海滄社區華僑雕像。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攝
如今,海滄社區的三條老街——新街、橫街、大街,依然保留著當年“海上絲路”商業街的格局,街邊的老店鋪里,還能聽到老人講述華僑們在此交易南洋貨物的故事。這些故事,連同那些保存完好的僑房,共同構成了海滄申報“福建省僑鄉文化名鎮名村”的核心資本。
修舊如舊的僑房不僅是記憶載體,更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據張志堅介紹,海滄社區于2018年成立了華僑聯誼會。2019年,海滄社區又以“僑房+僑史+僑路”三位一體的文化積淀,入選“福建省僑鄉文化名鎮名村”,成為當年全省僅有的18個村居之一。
“我在海外三代人,回來找誰?”面對海外僑胞的迷茫,海滄社區主動走出去對接,聯誼會主動走出去對接,組織海外宗親回鄉尋根謁祖,讓漂泊在外的游子重新找到文化的坐標。
“每年正月十八的龍王廟進香活動,是海滄社區最熱鬧的日子,甚至比春節更熱鬧。”張志堅說,經過這幾年的努力,越來越多的海外宗親返鄉謁祖。
張志堅說,這么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把根留住。”在張志堅看來,僑文化是維系社區認同的精神紐帶,有了文化做根基,大家自然會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村子便會越來越好。而在留住根脈的過程中,新的傳承形式也在悄然萌發。該社區與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合作,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旁設立“百姓攝影棚”,為居民免費拍攝結婚照、老人肖像照。這個看似普通的舉措,實則是對僑文化中重視家庭、銘記傳承理念的當代詮釋。
建起僑史館,讓文化種進心里
在海滄區,像海滄社區讓文脈留存、讓文脈新生的并非孤例,錦里村也在重構著斷裂的僑文化記憶。
錦里村建有僑史館,推動僑文化發展。 澎湃新聞記者 王玨瑋 攝
“我們現在站的這里以前叫‘楊桃巷’,這些老地名藏著故事,但很多錦里人已經忘了。”在錦里僑史館,鄉賢林勝勇指著一張1960年的老地圖感慨道:“我們村的文化曾出現斷層,華僑的歷史貢獻很多人都不認識。”
錦里村林氏將林天福奉為始祖,其家族淵源可追溯至比干之子林堅。近代以來,林氏一族許多人漂洋過海下南洋,錦里村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僑鄉之一。
林勝勇認為,僑文化是錦里村的寶貴財富,只有把他們梳理、展示出來,才能讓后人更有歸屬感和文化自信。
于是,為了對抗遺忘,錦里村委會發起線上線下征集,村民無償捐出家中老物件,并在鄉賢捐贈的僑房中集中展示,打造成集文化展示、文旅打卡、研學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錦里僑史館。
林勝勇說:“當孩子們來到這里,看著照片里的故事,文化就種進了心里。”海滄區的實踐證明,當城鄉的藩籬被打破,當城鄉文明深度融合,僑鄉的“根”會生長出新的芽,異鄉人在古厝飛檐下能找到屬于“我們”的歸屬感。
海報設計 鄭達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