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與3國密謀,要搶中國的金飯碗,但是第一步就出了大問題。想在這一領域爬到中國頭上,印度還得跨過三座大山。
莫迪
日前,印媒報道稱,莫迪當局準備投入最高500億盧比(約40億人民幣),重點開發稀土項目,助推印度本土的稀土增產。路透社的報道中也提到,印方正在采取措施,加強產業鏈的韌性。印度雖然稀土儲量較高,但是相關產業鏈并不發達,因此還需要依靠從中國進口。
除此之外,印度還拉來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針對關鍵礦產達成了一致,設立了所謂的“四方關鍵礦產倡議”。四國宣布,未來將會進一步深化合作,保證關鍵礦物供應鏈的穩定性,進一步加強集體韌性。更關鍵的是,美國國務卿魯比奧明確強調,如今正是行動的時候,要開始解決具體問題。
美日印澳外長會
此處的“具體問題”,無外乎就是中方在稀土行業的領軍地位,因為中方手握“稀土王牌”,印度及美國的多位盟友將此視作“眼中釘”,鉚足了勁拉幫結派,要將中國“金飯碗”搶走。但是,印度的構想是很美好的,現實卻非常殘酷,宏圖大計的第一步就邁不出去。
印度稀土面臨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就是技術方面。要知道,印度稀土產業長期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關鍵分離提純技術受制于人。印方雖具備一定生產能力,但在高附加值產品研發上,遠遠落后于中國。印度產品純度普遍較低,達不到國際市場的要求。這種技術代差使得印度難以打入高端市場,形成“低端鎖定”效應。
稀土
其次就是成本方面,印度的稀土儲量雖然豐富,但是開采條件復雜導致成本居高不下。與中國的離子型稀土礦相比,印度稀土開采成本高出30%-40%,精煉加工成本更是中國的兩倍。電力供應不穩定、基礎設施落后、物流體系低效等系統性因素,都是印度前進的絆腳石。加上純度低價格低,印度稀土如今陷入"越生產越虧損"的惡性循環。
最關鍵的是,印度的稀土產業鏈如今是斷裂狀態,前端采礦設備依賴進口,后端應用市場尚未成熟,“兩頭在外”,任何一端出現問題都難以維系生產。印度出口初級稀土產品后,又不得不高價進口稀土永磁體等制成品。莫迪政府雖推出“關鍵礦產戰略”,但產業政策與市場需求、企業能力之間明顯脫節,各環節協同不足。
稀土
也就是說,即便莫迪雄心勃勃,想要在這個領域和中國一較高下。但是,印度目前面臨的是三重困局,而這三個問題不是短時間能一蹴而就的。更何況,中方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因此,美日印澳就算想要圍堵中國,也是白日做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