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3日,一艘歷經歲月滄桑、銹跡斑斑的巨艦——“瓦良格”號,緩緩駛入中國大連港。
外界眼中這不過是一艘破敗的“廢鐵”,但中國造船專家卻在這艘前蘇聯航母的鋼板里,聽見了技術的回響。
這塊“老鋼”成為中國航母工業的第一本活教材,打開了中國造艦技術的神秘大門。
中國造船人歷經十年攻關,從摸著“瓦良格”的老鋼,到試制出“世界頂配”的國產航母鋼材,實現了鋼鐵領域的跨越式突破。
瓦良格號給了中國多大震撼?中國在場專家:蘇聯用的鋼材太好了!
“瓦良格”鋼鐵敲響中國航母夢
“瓦良格”號,曾是蘇聯黑海艦隊的驕傲,擁有304米的超長船體,能承載近7萬噸的排水量。
1999年這艘巨艦從烏克蘭被拍賣,歷經波折繞行世界,最終在2002年抵達大連。
當時,它已經失去了舵機,軸斷斷裂,設備悉數剝離,外形斑駁銹蝕。
很多人將它視作“廢鐵”,認為不過是一具沒有生命的空殼。
但一群中國工程師卻抱著極大興趣登上了這艘“空殼”。
他們從龍骨到甲板,每一塊鋼板仔細敲擊,每一處焊縫細心觀察。
那一聲敲擊回響,猶如警鐘,讓所有人沉默。
鋼材的硬度、純度和結構完整度遠遠超過當時中國的任何鋼鐵標準。
他們發現,瓦良格的鋼板不僅無裂紋,無翹曲,而且焊口堅固細膩,焊縫工藝精良,足以支撐航母的長期服役。
專家們驚嘆:“蘇聯人這鋼材用得太好了!”
這簡單的一句評價,成為中國造艦技術進階的起點。
當時中國雖已擁有一定造船基礎,卻沒有能與之匹敵的艦用鋼材生產工藝。
飛行甲板的鋼材不僅要承受艦載機起落時數十噸的沖擊,還必須耐高溫,能抵抗噴氣尾焰燒蝕,長期面對海洋環境的腐蝕與溫差考驗。
這種鋼的復雜性能遠遠超出常規鋼材。
瓦良格號就像一部沉睡的工業教科書,向中國揭示了航母制造的鋼材門檻。
工程師們帶著震驚與敬畏回國,大家的第一句話不是“買得值”,而是“我們得補課”。
這句簡單的話語,暗含著未來十年中國航母工業的巨大蛻變。
突破技術瓶頸,攻克艦用鋼材難題
造航母,是工業體系的頂尖挑戰。尤其是艦用鋼材的制造,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場藝術。
2008年,隨著遼寧艦改裝工程啟動,鞍鋼承擔起研制專用鋼材的重任。
中國首次面臨的最大難關是“對稱球扁鋼”,這是一種專門用于航母龍骨加固的異型鋼材。
它不僅形狀復雜,且要求極高的尺寸精度和材料性能。
初期,技術人員沒有現成的模具和工藝流程,只能在試驗中摸索。
項目開始時,第一根鋼材樣品剛軋出來便報廢。
尺寸誤差、熱處理開裂、強度達不到標桿,種種問題接踵而至。
鞍鋼研究院團隊日夜奮戰,連續十幾根鋼材都未達標,面對高溫軋鋼機的近千度熱浪,十幾名技術人員輪班堅守,努力調整每一個工藝參數。
他們采用半手工固定和人工熱處理的“土法煉鋼”,在試錯中摸索著合適的溫度曲線和冷卻方式。
經過數百小時的無數次調試和改良,終于成功軋制出合格的對稱球扁鋼,為遼寧艦龍骨改裝提供了堅實保障。
這一過程不僅僅是生產技術的突破,更是人才的錘煉和工業鏈條的完善。
技術人員以鋼為載體,重新繪制了中國造艦的工業版圖。
2011年,鞍鋼啟動更高標準的國產航母甲板鋼材研發。
相比遼寧艦的鋼材,國產航母鋼需要更大寬度、更厚厚度、更高強度,更關鍵的是它必須擁有頂尖的耐熱性能,以應對艦載機噴氣尾焰帶來的極端高溫燒蝕。
該鋼材要求力學性能極為精準,力學偏差不得超過10兆帕,低溫沖擊韌性需達到-84℃時250焦耳以上,長度和寬度達到全球極限水平。
全球范圍內掌握此項技術的,只有美、俄、日三國,中國面臨極大技術壁壘。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鞍鋼趙剛團隊夜以繼日,在軋機車間辛勤工作。
張坤技術骨干幾乎放棄休息,日日泡在生產線,每晚只睡三四小時。
團隊反復試驗熱軋工藝、冷卻曲線和成型技術,經歷無數次失敗與修正。
2013年,國產航母甲板鋼材料研制成功。
趙剛用“世界頂配”四字給予評價,這標志著中國航母鋼材制造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徹底打破對進口的依賴。
國產航母的骨架,有了真正堅實的“鋼鐵脊梁”。
從“瓦良格”到“山東艦”
“瓦良格”號的破舊外殼,曾被國際輿論嘲笑為廢銅爛鐵,但在中國造船人眼中,它是夢想的種子和技術的寶藏。
2009年,“瓦良格”被正式命名為“遼寧艦”,經過改裝,于2012年入列海軍,成為中國第一艘航母。
在這背后,鞍鋼承擔了國產航母70%鋼材的供應任務。
包括飛行甲板鋼、球扁鋼和上層建筑鋼在內的各種高性能鋼材,均由鞍鋼自主研發制造。
每一種鋼材不僅滿足抗壓、耐高溫、抗腐蝕等苛刻指標,還要確保艦載機滑躍起飛時鋼板不變形、不鼓包。
這些鋼材必須適應北極圈的極寒和南海的炎熱,承受海水侵蝕和強風暴雨的考驗。
其背后是數十輪調整、數百次試驗以及技術人員無數個日夜的堅守。
山東艦下水現場擺放的那塊“完全國產,完全自主”的甲板鋼樣本,閃耀著鋼材工業自主創新的榮耀光芒。
如今,遼寧艦、山東艦和新一代國產航母,皆擁有由中國鋼鐵人親手打造的核心骨架。
這不僅是鋼材的升級換代,更是中國工業制造實力全面邁向世界前列的象征。
鋼鐵脊梁筑就了中國海軍航母走向世界的堅實基礎。
未來,伴隨著更多國產航母的下水,這條“鋼鐵之路”將繼續延伸,中國航母的鋼鐵夢,也將越發堅韌。
結語
那塊來自瓦良格號的“老鋼板”,敲擊出了中國航母制造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轉折。
它不僅僅是一塊鋼鐵,更是中國工業民族自信的象征和科技進步的見證。
十年來,中國鋼鐵人憑借堅韌與智慧,攻克了航母鋼材制造的多重難關,實現了從“摸索學習”到“自主創新”的華麗蛻變。
中國航母的鋼鐵脊梁,正是這片鋼鐵的土地上生長出來的。它承載著中國制造的榮光,也見證了一個國家由“跟跑者”變成“領跑者”的傳奇。
未來,中國航母的鋼鐵之路將越走越寬,也必將撐起更加遼闊的藍海夢想。
參考資料:
國產航母建造背后的秘密:僅用1年就研發航母鋼材.新浪軍事.2020-02-07
“遼寧號”號的前世今生:已經歷22年風雨.人民網.2012-11-30
瓦良格號航母除船殼以外內部設施全是中國貨.科技日報.2011-07-26
國產航母核心材料曝光:真正的“世界頂配”!.央視財經.2018-03-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