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5年,美軍曾拿退役的“美國號”航母進行了抗沉性試驗和評估。
結果狂轟濫炸了25天,也沒能徹底將其炸沉,這充分體現了航母的“抗揍”能力到底有多強。
但也不到網上怎么傳的,一度出現了“航母之所以耐炸,是因為它用的鋼板厚達5米”的言論,這實在是太過離譜了。
【美國曾經進行過航母抗沉性試驗和評估,從過程來看“美國號”那叫一個耐炸】
航母用鋼的厚度
針對航母用鋼,確實必須滿足能承受艦載機起降的沉重強大的沖擊和高摩擦力,以及艦載機高達數千度的尾焰燒蝕,且還要能躲避磁性水雷攻擊及磁力探測等多個要求。
即是說,航母用鋼要具備“高屈強比、高韌性、抗氧化、耐高溫、不變形、抗低溫、耐腐蝕以及無磁”的優異性能。
但要滿足這些需求,不是說將航母用鋼造的越厚越好。
【航母局部特寫】
若是像傳言說的那樣航母用鋼厚達5米,以造一艘航母大概需要2萬噸航母用鋼的標準。恐怕都造不出形狀。
那么航母用鋼實際到底有多厚呢?
這需要分情況討論,畢竟航母不同部位的用鋼,厚度有著明顯區別。
據“科普中國網”介紹,由于航母的指揮中心和動力系統需要特別防護,所以這兩處的航母用鋼都是加厚的,最厚可達330毫米。
相比之下,航母其他部位的用鋼厚度就顯得很“薄”了。
【航母機庫特寫】
以“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其水線以上舷側外板和機庫甲板的用鋼厚度都是38毫米;
5道防護縱壁的用鋼厚度分別為13、16、16、32和13毫米;
外底板用鋼厚約28毫米,水線以下舷側外板用鋼厚約24毫米;
中層底板以及內層底板用鋼的厚度分別為18毫米和12毫米;
其余各層甲板和平臺板用鋼就更薄了,只有4-7毫米。
此外還有非常關鍵的航母飛行甲板。
【航母飛行甲板特寫】
航母飛行甲板比較反常,別的部位的航母用鋼不是越厚越好,此處的用鋼理論上倒是越厚越好。
但通過評估,航母飛行甲板的用鋼厚度最多最多到50毫米,否則將導致系統重量明顯增加,進而使航母重心變高,影響航母的適航性。
中國曾在航母用鋼上受制于人
通過上述就足以體會到,產出足量且保質的航母用鋼非常麻煩,中國早年更是在這上面受制于人。
【中國早年鋼產量世界第一,但航母用鋼嚴重依賴進口】
早在2012年12月11日,“中國數字鋼鐵全國重點實驗室”網站就撰文回憶了當時的辛酸。
那時候世界上只有4個國家生產的鋼材能用于航母建造,其中最好的,是美國的HY-100號鋼和HY-80號鋼。
而彼時的中國雖然鋼產量已達世界第一,但航母用鋼仍嚴重依賴進口。
該網站援引原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的對上級匯報內容稱:
“我國裝備制造業主要在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上受制于人。核心技術主要指控制系統和軟件,核心部件主要是材料不過關。尤其是飛機起落架、高速列車車軸、軸承等抗疲勞高強鋼,核電站用耐高溫、抗輻射不銹耐熱鋼管,燃氣輪機、渦扇發動機的高溫合金葉片等材料,尚不能實現國產化。”
【艦用燃氣輪機】
局座張召忠后回憶遼寧艦改裝歷程時也很是悲悵:
“我們想造航母,于是拿出4000多萬美元給造船廠,修路、建船塢、蓋工房,只是等這些基礎設施都搞完了,才發現我們沒有造航母用的鋼。”
當年“瓦良格號”從烏克蘭運抵大連后存放了三四年才拉進船塢,就是因為這期間我國一直在想辦法攻克航母用鋼。
【“瓦良格號”抵達中國后并未被立即拉進船塢】
慶幸的是,中國最終完全能自主生產各種各種型號的航母用鋼,并已經能獨立設計建造全新的先進航母,比如說全球唯一的采用常規動力卻能搭載電磁彈射系統的福建艦。
參考資料:
【1】《航母:為何非要擊沉它呢——從美軍小鷹級航母抗沉性試驗說起》 中國軍網[2018.8.31.] 【2】《航母鋼板》 百度百科詞條 【3】《航母的甲板、燃油庫、武器庫和艦體鋼板,哪里最厚?》 科普中國[2019.9.4.] 【4】《航母倒逼產業升級 鋼板和焊接受制于人心中痛》 數字鋼鐵全國重點實驗室[2012.12.1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