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在杭州舉辦了一場《地中海文明共同體》新書分享會,作者白鋼教授在會上發表了深入而富有洞見的發言,闡述了該書作為其學術生涯集大成之作的意義。
這本書將中華、印度、地中海三大文明共同體納入一個宏大的理論構想,鮮明指出了地中海文明因缺乏單一主體文明而呈現獨特的多中心與動態博弈特征,為全球文明研究深入提供了新視角。相比其早期作品如《古波斯語教程》的聚焦性或《美國世紀的終結與世界體系的未來》的近現代主題,《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實現了多學科的綜合,白鋼教授解釋說:“此前我的各種所受的學術訓練,能夠有效的把它融合為一體的,確實是這部作品。所以就像丁耘兄在本書序言中所說的,這部作品應該比我此前的所寫的其他任何作品都更重要。”
白鋼教授強調,該書的寫作不僅是學術探索,也是對文明共生與對話的實踐,旨在超越單一文明的局限,構建一個開放的討論平臺。他指出,地中海文明的復雜性使其成為理解文明互動的理想案例,呼吁讀者通過閱讀重新思考文明共同體的定義與價值。在該書中,“文明共同體”這一概念,意味著文明論意義上的世界體系,或曰具有類似世界體系之錯綜關聯與復雜結構的文明整體。
地中海文明的多樣性與交互性
白鋼教授深入分析了地中海文明共同體的獨特性,指出其與中華、印度文明的不同在于缺乏一以貫之的主體文明,呈現出以800至1000年為周期的東岸與西岸博弈。他提出,這種動態博弈形成了地中海文明的多樣性與深度互相關聯,挑戰了西方中心論的孤立文明觀。
他說:“與中華文明共同體,印度文明共同體很不同的是。地中海文明共同體它沒有一個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主體文明……它存在著一個以800到1000年為周期的一個地中海東岸和地中海西岸,推舉出代表去爭奪這個地區的文明引導權的這樣一個長期博弈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地中海文明就呈現出一個異乎異乎尋常的多樣性,以及在這種伴隨著文明多樣性過程所產生與其它文明之間的深度互相關聯。”
但是,西方中心論者為論證希臘文明的優越性,往往強調其精神內核的獨立性,忽視其與埃及、美索不達米亞等周邊文明的物質與文化交互。他強調,文明的偉大在于與其他偉大文明的交互、革新與自我革命,地中海文明的歷史演變即是例證:從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埃及與美索不達米亞雙中心,到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主導,再到軸心時代(約公元前1000年起)希伯來、波斯、希臘文明的突破,形成了深刻的政治與思想遺產。
白鋼教授呼吁摒棄孤立文明觀,他指出:“有關論述,一方面呢,它是深刻的,因為他意識到在每一種文明,當他作為一個精神去加以把握的時候,他有著一些沒法被其他文明所代替的內核,但是另一方面呢,又是狹隘的……他們事實上只愿意承認這一種偉大的文物。而不愿意承認這個偉大者是在與其他的偉大者的交互互動,參見自我,通過一個長期的革新乃至自我革命的過程當中才成為可能的。”
歷史與現實:文明的生命力與平等底色
白鋼教授提出,偉大文明的生命力在于其存續與適應歷史變遷的能力,引用《周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誠之者信也”,強調文明需在歷史中保持活性。他指出,若一個文明無法延續,便需反思其不足,他說:“如果說這個文明特別好,他除了就是他活不下去之外,他樣樣都特別好。那么可能我們得說,恰恰我們要想的是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文明還不夠好,他還沒有到能夠讓自己延續,讓自己在新的歷史條件當中實現,讓自己的生命能夠伴隨著時光的遷流,依然還能夠保持它的活性。”
白鋼教授進一步分析,中華文明的生生論底色使其在平等的生命態度中獨具特色,與地中海的創生論和印度的無生論形成對比。他回應現場觀眾提問時指出,創生論以神創造世界為邏輯,存在“神由誰創造”的困境,而生生論拒絕追問生命起源,強調平等的生命態度。他說:“中華文明圈……有一點就可以認為它是一個高度具有平等底色的這樣的一種生命態度。為什么呢?因為它不承認在人神之間有這樣一個絕對的,不可越過的界限。。。。它不承認制作的邏輯對于生命的邏輯的優先性。”
這種平等底色使中華文明對不公平高度敏感,佛教因其平等理念在中國迅速傳播,并通過禪宗實現了生生論與無生論的統合。他強調:“中國傳統,特別是在佛教傳入之后呢,開啟了偉大的生生論和無生論結合的進程,由中國化佛教,特別是在禪宗當中圓滿實現的……無論是在道德經還是在莊子的大宗師里面,其實都已經表述過這個生生的核心是無生,在極致處事,只不過它沒有一個系統性的論證。”他呼吁珍視文明的融合奇跡,因為這種融合為當代文明對話提供了寶貴經驗。
AI時代:文明邏輯與天人關系重塑
白鋼教授在回應觀眾關于AI與新質生產力的提問時,提出AI作為“能行動的努斯”(亞里士多德定義)將重塑天人關系,挑戰傳統宗教與文明觀念。他指出,AI根植于創生論邏輯,與中華文明的生生論和印度無生論形成對比,他說:“人工智能是確實能行動的東西……它已經符合了這個定義的,至少最基本的定義……它對于各種各樣的宗教以及文明,文明的沖擊影響,這個必然是前所未有的深刻和持久的,在這個意義上說,一定要去重塑新的天人關系。”
白鋼教授強調,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或系統生態,還涉及生產關系與人的存在方式。他指出,中國作為制造業超級大國,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將倒逼基礎研究突破,打破“中國缺乏原創性”的刻板印象,他說:“中國是世界制造業超級大國,它會產生異乎尋常多的這個應用場景……它會倒逼這個相應的基礎研究和基礎理論進行升級……海德格爾……以另外一種形式預言了……技術在根本上是優于科學的……中國作為制造業超級大國……一定會引發基礎研究領域當中的根本性的突破。”
白鋼教授呼吁探索生生論與無生論在AI研究中的潛力,指出:“無論是生生論還是無生論,還沒有在底層的邏輯層面或者是基礎研究的層面去研究AI的……如果能夠產生類似的研究成果……就可以形成一個范例,無生、創生和生生這三者如何可以在一個具體的,這個就是跟每個人的生命生活實際都相關的。”他認為,AI時代的文明研究需超越學術規范,鼓勵跨領域的思想碰撞,為全球文明對話提供新范式。
未來展望:開放性寫作與全球文明責任
白鋼教授回應現場參加點評的張文江教授提出的多卷本的建議時表示,他也會邀請年輕學者來參與中華與印度文明部分的書寫:“本來是想把它標成這個六卷本的第一卷。后來之所以沒有……是因為考慮到這樣的多卷本寫作往往會呈現虎頭蛇尾的情況……地中海的第二卷從希臘化時代到13世紀,這一卷感覺我還是可以自己獨立來寫。然后比如說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書寫,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更年輕的學者們,一起加入到這個世界文明共同體5000年的寫作計劃當中去。“
白鋼教授提出,AI可作為開放性寫作的工具,他指出:“我是覺得讓包括讓AI來參與到帶有一些未定性質的議題寫作和討論,都是一個可行的選項。”他呼吁學術與非學術群體的精神勾連,指出:“這部作品……一方面可以符合非常嚴格的學術標準……但是它同時是有開放度,它不是只對專業學者才有價值……你可以把它作為是一種平臺性工具。可以服務于各種各樣的來自于不同領域的人的世界認知和想象……希望就是借著這個作品能夠讓學術界和學術界之外的……有教養的這個人群能夠構成某種精神勾連。”
在中國全面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此刻,白鋼教授強調,我們國家需增強精神產品輸出能力,理解地中海文明的史學傳統能夠幫助認識當代西方,“如果要理解今天的西方,包括要理解今天的美國……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這兩位史家……所形成的某種思維定式到今天依然非常深刻的影響著西方。”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張文江教授在新書發布會上強調了該書的學術與社會價值。《地中海文明共同體》這部50萬字的巨著融合了復旦大學思想史研究中心白鋼教授在世界文明史、宗教史、比較語言學、語文學及世界體系學說等領域的多年研究,超越了早期作品的局限性,構建了一個跨學科的理論框架。旨在通過追溯地中海文明從公元前3000年至軸心時代的歷史,揭示其多樣性與交互性,為當代文明對話提供理論基礎,是融通世界歷史、世界文明史與世界體系學說的原創力作。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地中海文明共同體》新書分享會選擇了杭州單向空間做為本次線下活動的場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