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全部內容均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詳見文章結尾
“中國到底存在多久了?”
西方學界持續對中國考古研究者提出的五千年文明史提出質疑,尤其看到元朝、清朝由非漢族政權統治,便直接判定為“文明斷裂”。
但關鍵問題在于,這把用于丈量歷史的標準尺,究竟是誰制定的?
或許中國考古專家早已發掘出能夠支撐這段悠久歷史的實物證據?
靜默的文物蘊藏著真相
當國際學術圈采用固定框架來審視中華文明的時間長度時,為何總能挑出所謂的“不符之處”,進而得出“中斷論”的結論?
這些標準涵蓋文字系統、城邦組織以及連續不斷的政權體系,我們往往認為歷史是確鑿無疑的,實則未必如此。
一段親身經歷,即便描述得天花亂墜,只要無人見證,終究只是故事;一個古老文明的歷史,則必須置于公眾視野中,讓所有人看得見、摸得著,才能被廣泛認可。
這也是為何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年齡”眾說紛紜的原因之一,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算起,僅七十余載。
從具備實物證據的甲骨文時代計算,約有三千七百年歷史,倘若遇到嚴謹學者,發現元清兩代非漢族執政,便會直接認定為“文明斷絕”。
他們手中握有一把標尺,刻度包括文字、城邦、未曾中斷的政權結構,用這把尺子來衡量我們,總會找到幾處不吻合的地方。
單靠言語辯駁無濟于事,真正的底氣,需要從地下一寸寸挖掘而出。這些年,腳下的土地不斷向世界發出有力回響。
有人聲稱文明源于西方,但我們早在兩萬年前就在江西仙人洞制作出全球最早的陶器,并開始嘗試農耕。
一萬年后,當西亞地區才剛開始彩陶工藝時,浙江橋頭先民已經將這項技藝掌握得爐火純青。
有人斷言冶金技術來自外部,而我們在五千多年前就于甘肅臨洮鑄造出世界第一把青銅刀,徹底擊破“青銅西來說”的理論基礎。
更不必提那些令人驚嘆的“超前科技”,九千年前河南賈湖居民使用鶴骨吹奏出人類最早的七聲音階,同時釀造出世界上第一杯酒。
八千五百年前浙江跨湖橋的手藝人,已熟練運用復雜鋸切與輪軸工藝。
這些從泥土中出土的“物證”,冰冷堅硬卻真實可信,它們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根基”,究竟扎得多深?
深到足以撼動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歷史敘事結構,甚至四川蒙西河發現的八萬年前人類遺跡,正在為“現代智人起源于非洲”的主流理論撕開一道裂縫。
基因傳承或更具說服力
如果說從土地中挖出的是文明的“根”,那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元素,就是“魂”,是文明的精神內核。
硬件可以更新換代,朝代可以更替變遷,但只要精神內核不變,文明就不會消亡。
這個核心系統的首要組成部分,便是“文字”。它可能最早出現在八九千年前彭頭山的神秘符號,至三千多年前在龜甲獸骨上發展成熟。
然而它的真正力量,在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時才完全釋放,字體可以從篆書演變為隸書再轉楷書,就像更換界面皮膚,但底層邏輯始終如一。
這確保了思想與知識得以完整傳承數千年,司馬遷的悲憤、李白的豪邁,今日讀來依然令人心有共鳴。
另一組核心要素是“思想體系”,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自漢代起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文化準則,如同強大的引力場,無論何人進入,都會被吸納其中。
那些騎馬攻入中原的民族,最終都放下戰鞭,執筆寫字,操漢語過春節。
他們的后裔也成為“我們”的一部分,這種罕見的文化凝聚力,在其他國家極為少見——法國人不會自認是羅馬人后裔,而中華大地上的人們,歷經無數次征服與融合,那個名為“華夏”的精神從未散去。
這一精神也需要實體承載,數千年來,我們的核心疆域和主要都城位置保持相對穩定,不像某些古代文明那樣飄忽不定,今天在此地,明日又遷移他方。
我們早早確立了“國家”概念,而非像美洲原住民那樣,僅有居住權而無主權,最終被外來者占據家園。
中華文明最獨特之處,在于“根”與“魂”的完美交融,近年來良渚古城的重大發現震驚世界,直接將我們的“城邦文明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
為何它意義非凡?因為它不僅是一堆五千年前的石頭遺跡,更是展現了一個擁有水利設施、等級制度和統一信仰的早期國家形態。
實物證據印證了精神文化的延續性,反過來精神也為物質遺存賦予深層含義,那把五千年前的青銅刀,若沒有“挑戰西方中心論”的文化象征意義,它不過是一件陳列在博物館的冷冰器物。
我們回顧歷史時常關注表面變化,比如當下流行唐代襦裙,不久又追捧宋代遠山眉,到了清代則是金錢鼠尾辮。
這些服飾妝容的變化,不過是“根”的表層皮膚在隨時代更迭,其下的文化“靈魂”始終未變。
九千年前義烏橋頭村的先民在彩陶上刻畫卦象符號,那一刻,“根”與“魂”便已融為一體。
器具承載思想,物質傳遞精神,這場跨越近萬年的交響樂章,從那時便開啟了序曲。
我們即答案
所以回到最初的問題,中國究竟多大歲數?
它的年代不在教科書的年份里,也不在他人的評判之中,而是活在每一個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身上。
我們本身就是這段未曾中斷歷史的最佳證明,說著與先賢相通的語言,書寫著形式多樣卻核心一致的文字,秉持相似的道德準則,對這片土地懷有相同的歸屬感。
文明的延續無需對外反復申辯,因為它早已鐫刻進骨骼,銘寫于基因,流淌在血液中,成為每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文化背景音。
那么大家覺得,世界對中國歷史的質疑是否更為科學,還是中國考古學家給出的答案更有說服力呢?
信源:抖音--2022年4月27日--歷史講解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